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1:50
陶侃是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东晋名将。
陶侃的父亲陶丹曾任东吴扬武将军,晋灭东吴后,陶丹回到家乡做了平民。陶侃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湛氏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晋书·陶侃母湛氏》中记载了陶母“教子惜阴”、“退鲊责儿”、“截发筵宾”、“送子‘三土’”等多个故事。陶母以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称道于世,与孟子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齐名,一同被后世尊称为“四大贤母”。
陶侃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和兵书,他虽然心怀报国之志,但是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平民想要入仕做官谈何容易,所以陶侃年轻时只在县衙做了一名小吏,负责监管鱼市交易。一天,陶侃派人给母亲送去一条腌鱼。
陶母将腌鱼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这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会增加我的忧愁。” 陶侃知错能改,从此严格要求自己,名声也越来越好。
陶家虽然贫寒,但是陶母明白儿子的志向,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增长见识,结交有才能的人。有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家中又一贫如洗,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陶母见状,不动声色,偷偷将自己的一头长发剪下,卖掉后换得酒菜,帮儿子接待客人。
到了晚上,家中没有草料喂马,陶母便将自己床上的草席扎碎了帮客人喂马。范逵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的。”于是范逵积极向太守举荐陶侃,陶侃也逐步得到提拔。
据《晋书·周访传》记载:陶侃尚未功成名就,陶母就去世了。可怜陶侃正悲痛欲绝时,家中那头唯一的瘦牛又丢失了。陶侃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四处找牛,半路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对他说:“ 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说完这句话,老人就消失不见了,“言讫不见”。
陶侃按照老人的指点,“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他果然找到了自己家的那头牛,于是就把母亲葬在了牛眠的位置。
关于陶侃葬母,《江西通志》也记载道:“陶侃母墓在府西白鹤乡。侃择地葬母,遇异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言毕,化鹤去。侃行里许,果见牛眠于此,因葬之。”
后来人们便将卜葬的吉地,称作“牛眠地”,成了堪舆学的一个专词。
陶侃葬母以后,开始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屡立功劳,成为匡扶并中兴东晋的一代名臣,官至侍中、太尉,封爵长沙郡公。尤其是公元332年,晋成帝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陶侃晚年位极人臣,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因此既维持了“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的家业,又保住了子孙的前途。
公元334年,陶侃去世,享年76岁,晋成帝下诏追赠他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之礼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