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9: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6:02
中国药膳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详细阐述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来补精益气。药物与食物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众多既可治病又能养生的食材,如大枣、薏苡仁等。
药膳,古时又称“食疗”、“食治”或“食补”,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等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食疗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前应先尝试食疗,只有食疗无效后才使用药物。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更深入探讨了饮食与保健的密切关系。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指出,合理饮食对于老人的保健优于药物,因为食物能更好地调养脏腑,而不会伤害它们。
现代药膳疗法是古代“食疗”理念的延伸,它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结合,通过烹饪技巧制作出既美味又能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食品。药膳的特点在于“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即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性的互补,共同作用于人体健康。
自古以来,药膳不仅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成为全球范围内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国际性的药膳盛会,如1989年的中日药膳大会,进一步推动了这门学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