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06:50
持续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对福、兴、泉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泉州地区的损失尤为显著。战乱源于贫困和饥谨,兵祸波及郡城周边,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打击,导致民众陷入前所未有的饥饿境地,甚至出现食人的悲剧。
著名高僧大圭在《梦观集·吾郡》中记录了当时悲惨的景象:“昔日佛国的泉州,如今却弥漫着食人之风。凶年之中,人心险恶,与古时风俗大相径庭。市集上,虎狼当道,连灵物也避之不及。僧侣们自身难保,只能分发仅有的食物以救饥民。”
作为文化重镇,泉州的典籍和宗教文化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清净寺宇在战火中损毁严重,仅艾苏哈卜大寺幸存。何乔远对此深感痛心:“蒲氏之乱,泉州遭受兵燹,文化遗产几乎荡然无存。”
战乱引发了民族间的仇杀,泉州民众在蒲寿庚家族的压迫和战乱中饱受苦难。平叛后,民族复仇情绪高涨,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和西北少数民族人士在泉州不幸遭殃,遭受残酷的杀害。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记载了这一时期惨烈的*:“此役中,西域人几乎被悉数歼灭,误杀的胡人也被封闭门庭三日清算。”战后,汉族统治阶层利用此次事件,推行排外*,如明太祖洪武七年在大赦中特别禁止蒲氏后裔仕途,使得泉州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战乱直接导致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交贸易衰退。外商因战乱死亡或逃离,中国*加强了*,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入泉,泉州港的繁荣一落千丈,从全国最大的海港衰落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区域性港口。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泉州发生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八闽通志·至正近记》和《福建通志·元外纪》记载尤详。十年战乱,发生在元、明更替之交,对泉州破坏极大,尤其是对泉州海外交通中心地位的打击更为严重,泉州海外交通从此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