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最无敌——看《风起洛阳》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21: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7 21:22
最近在追《风起洛阳》,饰演高秉烛的黄轩演技不错,他成功塑造了一个重义气、有担当的不良使形象。但我每次看到黄轩蓬头垢面地面露凶狠时,我总觉得还差点意思。
我暗自思索:明明黄轩的表情、眼神、动作甚至声调都非常贴合人物形象了,那到底是哪里别扭呢?或者,曾经谁的不良使的演绎更让人信服呢?
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一个形象:《长安十二时辰》里雷佳音饰演的不良使张小敬。
确实,同样的原著作者、唐朝背景、精美服道化、故事设定,看《风起洛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之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
那黄轩饰演的高秉烛,对标的就是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俩人同为不良使,同为朝廷通缉犯,同样侠肝义胆、一心为民、不顾个人荣辱充当守护者。俩人的演绎普遍受到认可,那俩人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我记得,当初看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耍横发狠时,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可以随时不顾一切的人。
比如,张小敬因为战友闻队被贪官污吏逼死,他单枪匹马杀入衙门,和官府对抗。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头,让张小敬看起来真实而疯狂,生动而可怕。
雷佳音把张小敬那种混不吝的、满不在乎、蔑视一切权威的狠劲演出来了,让人既心生佩服又不寒而栗。
确实,张小敬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时而是用生命守护长安的英雄,时而是挑战规则、不管不顾的破坏者。
雷佳音把张小敬那种亦正亦邪的劲儿给演出来了。相比而下,黄轩演的不良使高秉烛太乖了。
这种乖让高秉烛在为朋友复仇被官兵追杀时,你相信他绝对不会大开杀戒;这种乖让他在承诺要和敌人合作时,你就能感到他一定不真心:这么乖的人,怎么能弃明投暗呢?果然,这是计策。
这种乖,让前期一心复仇的高秉烛看起来不那么疯狂,同时也就不那么痛彻心扉、不那么深情动人。这种乖,让高秉烛在面露凶狠时,你感到他这么一个好人,怎么可能干出疯狂的事情,从而觉得违和。
我开始只是觉得违和,但不知道这种违和从哪里来。直到我看到高秉烛加入联昉,接替韩冬青成为执戟郎穿上一身官服时,我才明白过来。
收拾利落、穿上执戟郎官服的高秉烛一脸正气地站在武思月面前,正儿八经地说:“我已经成为联昉执戟郎,请月华君称呼我的官职!”
那一刻,我笑了,那种违和感一扫而光,我心里冒出一个声音:“黄轩,还是体制内适合你。”
此时的高秉烛,那一脸正气和那一身官服配一脸呀。这张明明写着忍辱负重、克己奉公的脸,就适合这一身官服自带的主持正义、一心为公。违和?NONO,烟消云散。
此时的高秉烛和《山海情》里的马得福重合了,是的,黄轩的脸太适合这种体制内基层公务员的身份了。此时,演员自身固有的底色和角色高度吻合,人物就立住了。
是的,本色最无敌,本色是最好的、永不塌房的人设。
无论演技好坏,角色总是会受到演员自身气质的影响。
比如,哪怕周迅开始演母亲,这个母亲也是自带轻灵感的;
赵丽颖转型演现实题材的剧,她也演不了那种娇气的傻白甜,她演的任何人物都自带坚韧底色;
袁泉演公司高管就走两步,观众就赞叹连连,这离不来袁泉自带的精英气场。
也就说,演员可以转型、可以开拓戏路,但一定要在认清自身底色的基础上有效转型,而不能做不顾自身底色的胡乱转型。
比如,张天爱明明一张大气明艳脸,自带英气,结果非要去演可爱小女生,伤了观众的心,也伤了自己的前途;
马思纯明明一幅娇憨小女生模样,结果非要去演《第一炉香》的软糯美人葛薇龙,最后被群嘲。
歌德说,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演员饰演角色应是,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的创作,而不是不顾一切的所谓超越自我。
我们没有任何人是万能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所谓成功,是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合理超越。或者说,成功就是在自己底色基础上的超常发挥。
其实,不仅是演员,具体到我们每个人,也理应注意到这一点。我们规划人生、做好工作甚至结交朋友、恋爱结婚,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底色。
如果你的底色是一个亲和力强的人,那你就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娓娓道来的形象,给自己寻找一个需要亲切和善的工作。
如果你本身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那你不妨就给自己打造一个杀伐决断的定位,这样的人去一个需要凛然气场的场合上班,估计更容易出成绩。
具体到我个人,就目前来说,我自认为我自己的底色是亲和和逻辑感。也就是说,我不需要做任何设计和努力,我这两个特色会自动化表现。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开始有意去打磨这两个长处,从而使我的课堂具有辨识度。从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我也曾经想成为别人,也就是抛弃自己的底色。后来当然是多少次尝试就多少次失败,最后绝望了,算了,就做自己吧。然后,我发现,自己慢慢站到了和曾经仰望的人同等的位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7 21:28
最近在追《风起洛阳》,饰演高秉烛的黄轩演技不错,他成功塑造了一个重义气、有担当的不良使形象。但我每次看到黄轩蓬头垢面地面露凶狠时,我总觉得还差点意思。
我暗自思索:明明黄轩的表情、眼神、动作甚至声调都非常贴合人物形象了,那到底是哪里别扭呢?或者,曾经谁的不良使的演绎更让人信服呢?
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一个形象:《长安十二时辰》里雷佳音饰演的不良使张小敬。
确实,同样的原著作者、唐朝背景、精美服道化、故事设定,看《风起洛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之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
那黄轩饰演的高秉烛,对标的就是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俩人同为不良使,同为朝廷通缉犯,同样侠肝义胆、一心为民、不顾个人荣辱充当守护者。俩人的演绎普遍受到认可,那俩人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我记得,当初看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耍横发狠时,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可以随时不顾一切的人。
比如,张小敬因为战友闻队被贪官污吏*死,他单*匹马杀入衙门,和官府对抗。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头,让张小敬看起来真实而疯狂,生动而可怕。
雷佳音把张小敬那种混不吝的、满不在乎、蔑视一切权威的狠劲演出来了,让人既心生佩服又不寒而栗。
确实,张小敬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时而是用生命守护长安的英雄,时而是挑战规则、不管不顾的破坏者。
雷佳音把张小敬那种亦正亦邪的劲儿给演出来了。相比而下,黄轩演的不良使高秉烛太乖了。
这种乖让高秉烛在为朋友复仇被官兵追杀时,你相信他绝对不会大开杀戒;这种乖让他在承诺要和敌人合作时,你就能感到他一定不真心:这么乖的人,怎么能弃明投暗呢?果然,这是计策。
这种乖,让前期一心复仇的高秉烛看起来不那么疯狂,同时也就不那么痛彻心扉、不那么深情动人。这种乖,让高秉烛在面露凶狠时,你感到他这么一个好人,怎么可能干出疯狂的事情,从而觉得违和。
我开始只是觉得违和,但不知道这种违和从哪里来。直到我看到高秉烛加入联昉,接替韩冬青成为执戟郎穿上一身官服时,我才明白过来。
收拾利落、穿上执戟郎官服的高秉烛一脸正气地站在武思月面前,正儿八经地说:“我已经成为联昉执戟郎,请月华君称呼我的官职!”
那一刻,我笑了,那种违和感一扫而光,我心里冒出一个声音:“黄轩,还是*内适合你。”
此时的高秉烛,那一脸正气和那一身官服配一脸呀。这张明明写着忍辱负重、克己奉公的脸,就适合这一身官服自带的主持正义、一心为公。违和?NONO,烟消云散。
此时的高秉烛和《山海情》里的马得福重合了,是的,黄轩的脸太适合这种*内基层公务员的身份了。此时,演员自身固有的底色和角色高度吻合,人物就立住了。
是的,本色最无敌,本色是最好的、永不塌房的人设。
无论演技好坏,角色总是会受到演员自身气质的影响。
比如,哪怕周迅开始演母亲,这个母亲也是自带轻灵感的;
赵丽颖转型演现实题材的剧,她也演不了那种娇气的傻白甜,她演的任何人物都自带坚韧底色;
袁泉演公司高管就走两步,观众就赞叹连连,这离不来袁泉自带的精英气场。
也就说,演员可以转型、可以开拓戏路,但一定要在认清自身底色的基础上有效转型,而不能做不顾自身底色的胡乱转型。
比如,张天爱明明一张大气明艳脸,自带英气,结果非要去演可爱小女生,伤了观众的心,也伤了自己的前途;
马思纯明明一幅娇憨小女生模样,结果非要去演《第一炉香》的软糯美人葛薇龙,最后被群嘲。
歌德说,巨匠在*中表现自己。演员饰演角色应是,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的创作,而不是不顾一切的所谓超越自我。
我们没有任何人是万能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所谓成功,是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合理超越。或者说,成功就是在自己底色基础上的超常发挥。
其实,不仅是演员,具体到我们每个人,也理应注意到这一点。我们规划人生、做好工作甚至结交朋友、恋爱结婚,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底色。
如果你的底色是一个亲和力强的人,那你就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娓娓道来的形象,给自己寻找一个需要亲切和善的工作。
如果你本身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那你不妨就给自己打造一个杀伐决断的定位,这样的人去一个需要凛然气场的场合上班,估计更容易出成绩。
具体到我个人,就目前来说,我自认为我自己的底色是亲和和逻辑感。也就是说,我不需要做任何设计和努力,我这两个特色会自动化表现。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开始有意去打磨这两个长处,从而使我的课堂具有辨识度。从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我也曾经想成为别人,也就是抛弃自己的底色。后来当然是多少次尝试就多少次失败,最后绝望了,算了,就做自己吧。然后,我发现,自己慢慢站到了和曾经仰望的人同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