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1: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05:17
在2006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现突出。其中,"拉仁布与吉门索"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编号为29,体现了该地独特的北山扎隆寺文化。这一文化遗产反映了土族的深厚历史底蕴。
同年,"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作为一项民间音乐,与众多传统艺术形式共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51,展示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尤其是土族人民的音乐艺术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土族婚礼作为民俗项目,也在同一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序号504,它承载着土族社区的重要习俗和仪式,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延续到2008年,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轮子秋"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加入了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编号817,这是一项独特的杂技与竞技活动,展示了土族人民的体力与智慧的结合。
同样在2008年,土族服饰作为民俗项目再次被收录,荣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1022,这不仅是服装设计的艺术展示,更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到了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舞蹈有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13,作为传统舞蹈,它在土族社区中流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情感。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