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后 高一新生7选3怎么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5: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2:30
9月,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也给所有的新高一同学出了一道选择题。
除了语数外必考课程外,考生还需要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7选3”该怎么选,将决定将来可以报考哪些专业,换句话说,这也是新高一同学对自己未来走向的一次尤为重要的选择。
在杭城,部分高中已经面向高一新生开展“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预选。而期中考试告一段落后,这样的预选还会在杭城更多的高中里开展。
传统“理化生”最受捧
早在上个月月初,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全体高一新生进行了“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预选。收回的384份有效问卷汇总结果显示,35种组合中,学生的选择涵盖了其中33种组合,“政地技”和“理地技”两项因为没有学生选择而空缺。
在33种组合里,传统理综的“理化生”依然最受学生欢迎,选这种组合的学生占到了28.9%。紧随其后的是“理化史”组合。而传统文综的“政史地”仅有5.5%的学生选择。
如果将每门学科独立统计,有72.9%的学生将化学纳入三门选考科目中,居统计榜单榜首。物理、历史、生物的选择率也达到了52.1%、48.7%、45.8%,分列二三四。技术是学生选择最少的科目,仅有13.3%的学生选择。
同时,杭师大附中也让高一新生的家长做了相同调查问卷。家长问卷的结果和学生问卷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化学依然排7门学科中的首位,物理、生物紧随其后。传统文综的三门学科里,选择历史的家长最多,*最少。而学生和家长都不约而同将技术排在了末位。
不光是杭师大附中,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也在上个月面向全校544名高一新生开展了相同的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学校同学的选择也有不少共同性。
浙大附中高一新生的选择里出现了34种选择,“史地技”被空缺。其中,选择化学和物理的学生人数最多,分别占比65.26%、57.72%。技术仅有18.38%的学生选择,同样排在最后。
在“选择理由”这一栏里,67.35%的学生是因为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认为该学科“有较大的高校专业选择性”的学生,占43.9%;因为“成绩好”选择该学科的,占38.27%;觉得自己其他学科更弱,“*选择”的学生达到39.4%;认为该学科“将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的学生,占32.65%。此外,受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其他同学影响的,分别占比12.38%、1.5%、9.01%、4.69%。
学校课程设置遇难题
? “学生的选择和我们原来的预估还是有一定出入。”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说,学校原以为学纯理科和文科的占有大量比例,但实际上只占28.9%、5.5%,而文理交叉的学生占到了65.6%。学生选择多样性,也给学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新高考制度下,学校可能会取消行政班,年级概念也会淡化,学习某一科目可能有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进行。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则表示,这是学生根据个人对学科的理解和自身学习情况所做的初步选择。接下来,浙大附中还会根据高中学习的进程,对学生持续调查,为准备新高考的同学及早做好学习规划提供参考。他也预测,随着学生和家长更了解高考招生*及自身学科水平兴趣,对学科的选择还会更趋于理性。
记者在近日对杭城多所高中的采访中也发现,为新高一同学进行“7选3”预选,多数已提上学校日程。例如杭州第十四中学将在期中考试进行预选调查,杭州高级中学的预选调查将在12月后进行,而杭州第二中学最快也会在本学期末安排预选调查。
“预选等于预估,对学校宏观规划有较大影响。高一新生开始高中学业后,还没有参加过大考,对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水平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但是预选这项工作肯定要进行。”杭州第二中学教学处副主任陈钧解释说。
当然,也有部分杭城高中选择在高校出了专业报考所需科目后再进行预选。“学生现在的选择主要以自己的学科特长为主,但高校列出专业报考所需科目后,学生的选择可能会有一次较大的变动。”
专家:学生定目标不要过高过细
实际上,从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对于该怎样“7选3”的讨论,一直未消热度。
10月中旬,在杭二中举行的“新高考改革下的教育变革与大数据综合测评”恳谈会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招办负责人和来自全省各高中的负责人也就此进行过沟通。例如在北京大学就有一种主流观点,只限定一门选考科目。而各名校招办负责人也普遍认为,如果限定一门,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考物理,文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考历史。这个观点和杭城学生家长的初步选择,也很趋同。
而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也给新高一的学生和家长提了几点“7选3”的建议:“学生不要给自己定过高、过细的成绩目标,在了解高中学科特点后,采用‘排除法’、‘渐进式’,扬长避短,并尽早做好高中三年的大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