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22: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20:02
约克光谱分类,即MKK系统,源自1943年威廉·威尔逊·摩根、Phillip C. Keenan和Edith Kellman三位天文学家的合作。这套分类法基于恒星光谱对表面重力的敏感度,其与哈佛分类法,基于表面温度,相互补充。由于巨星的半径远大于矮星,即使质量相近,巨星的表面重力和气体密度也会低于矮星,这在光度上体现为谱线宽度和强度的差异。在高密度和重力的恒星中,谱线因压力而变宽的现象更为明显。
约克光度分类将恒星分为多个级别:
- 0:超超巨星(新近添加)
- I:超巨星
- Ia:亮度极高的超巨星
- Iab、Ib:亮度逐渐减弱的超巨星
- II:亮巨星
- IIa、IIab、IIb:亮度递减的巨星
- III:普通巨星
- IIIa、IIIab、IIIb:光度更普通的巨星
- IV:次巨星或亚巨星
- IVa、IVab、IVb:亮度递减的次巨星
- V:主序星,或矮星
- Va、Vab、Vb:不同亮度的主序星
- VI:次矮星或亚矮星,数量稀少,不常用
- VII:白矮星(新近添加,但不常用)
值得注意的是,光度分类主要反映的是恒星的光度表现,因此也被称为MKK光度分类法。太阳的光谱分类为G2V,这是摩根-肯纳G2分类与约克V分类的结合,尽管太阳的色温为5870K,是个接近白色的星体,而非*,有时也被视为白色的标准示例。
在天文学中,恒星分类是将恒星依照光球的温度分门别类,伴随着的是光谱特性、以及随后衍生的各种性质。根据维恩定律可以用温度来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但对距离遥远的恒星是非常困难的。恒星光谱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只有特定的谱线会被吸收,所以检视光谱中被吸收的谱线,就可以确定恒星的温度。早期(19世纪末)恒星的光谱由A至P分为16种,是目前使用的光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