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8: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21:29
轴突间的交互作用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基础,其中突触前抑制起着关键作用。这种抑制机制主要体现在轴突-胞体型突触与轴突-轴突型突触的交互作用中。当B纤维兴奋并经过多突触接替后,其冲动到达A纤维末梢,形成轴突-轴突型突触。此时,B纤维的兴奋可以引发A纤维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但只有当B纤维先兴奋,随后A纤维再兴奋时,A纤维的兴奋性反应显著减弱,这表明B纤维的活动抑制了A纤维的活动。
突触前抑制的实现机制是:B纤维的兴奋通过释放递质作用于A纤维末梢,使末梢的跨膜静息电位降低,导致A纤维末梢的动作电位减小,从而减少递质的释放,进而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这种抑制作用是在突触前膜的活动改变中发生的,所以称为突触前抑制。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尤其在感觉传入途径中发挥着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多个感觉传入纤维的活动,确保信息处理的协调性。
在局部神经元回路中,交互性突触联系由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共同构成,形成树突-树突型抑制。一个树突的活动首先通过兴奋性突触激活另一个树突,然后后者通过抑制性突触抑制前者的活动,这有助于保持局部神经元回路的平衡和协调性。
两种主要的抑制类型是交互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交互抑制发生在两个中枢之间,一个中枢兴奋时会抑制另一个拮抗中枢,以维持反射活动的协调。回返性抑制则涉及抑制性神经元的回路,一个神经元的兴奋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返回抑制其自身,以控制神经元活动的时序。
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某一反射进行时,某些其他反射即受抑制,例如吞咽时呼吸停止、屈肌反射进行时伸肌即受抑制。反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一定强度,并有一定的适应意义,是反射的协调功能的表现。反射活动所以能协调,就是因为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受到破坏,则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协调。例如,用士的宁破坏脊髓抑制活动后,任何一个微弱刺激会导致四肢出现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失去了反射活动的协调性。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