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利大于弊(四质一+一些攻防和回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8: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22:27
在当代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这一策略似乎引起了不少讨论。它指的是译者有意识地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进行翻译,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艺术性和个性化需求。这种行为并非无意识的错误或遗漏,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策略,旨在实现更深层次的忠实。
文学翻译与法律和新闻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学翻译强调的是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传达,不必像前者那样追求绝对的精确。译者在理解原作思想情感时,需要主动解读,这正是"创造性叛逆"得以发生的前提。翻译的最终目标并非机械地复制,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让原文的精神在新的语境中焕发生机。
尽管有人质疑,如果不用"创造性叛逆",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替代。实际上,"创造性叛逆"与"破坏性叛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失当的后果。此外,翻译作品的接受度往往反映了文化适应性,而非简单的优胜劣汰。原文的广泛接受可能源于作品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单纯的翻译创新。
在争议中,我方并未否定创造性叛逆的优点,而是主张在实操中应谨慎使用,避免产生破坏性后果。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确保所有译者都能恰当地运用这一技巧,以达到文化交流而非趋同的目标。因此,"创造性叛逆"的利弊讨论,实际上是译者价值的考量和技巧的指导,而非简单的赞同或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