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8: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5 18:31
西施舌,这个富有诗意的名称源于一种独特的海洋贝类——漳港海蚌,学名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1802)。它属于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纲,帘蛤目下的蛤蜊科,壳体特征独具特色。其壳体呈三角形,长达7~9厘米,壳顶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润,壳体高度占体长的4/5,宽度则是1/2。壳体厚实,表面光滑,生长轮脉清晰可见。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现米黄色或灰白色调。
这种海蚌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浅滩海域,其中福建长乐漳港地区以其丰富的产量而闻名,因此也被称为“漳港海蚌”。西施舌个体硕大,长度可达10公分以上,其肉质细嫩,味道甘美,享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被视为名贵的美食贝类。
关于“西施舌”名称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的智慧打败了吴国。然而,王后担心西施回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设计让西施背上巨石沉入江底。西施死后,化身为“沙蛤”,寄托着她无法言说的冤情。据说,人们在品尝这种贝壳时,男人会联想到与西施的香舌纠缠的遐想,而女人则从中感受到美的矛盾与命运的无奈。
这个传说赋予了西施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历史和情感的寄托,反映出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生活的哲思。
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