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8: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4:55
抚州采茶戏,源远流长,与赣南信丰、安远等地的茶叶产业息息相关。明朝时期,每逢谷雨时节,劳动妇女在采茶之余,便会哼唱起鼓舞劳动热情的山歌,这就是“采茶歌”的由来。这些山歌逐渐演化为民间小戏,由于表演形式多为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因此被称为“三角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风格逐渐形成,形成了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一流派中又有不同的地方腔调。其表演风格欢快诙谐,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从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历经了几个阶段。最初,采茶歌只唱小调,每句只有四句唱词,形式简单而生动活泼。随着发展,采茶歌由小曲组成“采茶歌联唱”,并融入了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成为元宵灯彩行列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采茶灯”主要唱调为“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等,表演形式由集体歌舞向采茶戏的雏型转变。
明朝时期,赣南安远县的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以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从“采茶灯”中分出两位女角扮演大姐、二姐,留一个丑角作为队首,形成了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形式。这些表演逐渐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茶等细节,丑角扮演干哥卖茶,节目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的演出形式成为了采茶戏的雏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的“茶篮灯”不断丰富内容,出现了反映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由于这些剧目多以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且未使用管弦伴奏,因此统称为“采茶戏”。采茶戏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音乐唱腔充满民歌风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抚州采茶戏是临川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抚州采茶戏是在茶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茶灯戏的繁荣在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采用抚州地方方言,唱民间曲调,演民间喜闻乐见之事,因而群众基础广泛,传播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较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4:57
抚州采茶戏,源远流长,与赣南信丰、安远等地的茶叶产业息息相关。明朝时期,每逢谷雨时节,劳动妇女在采茶之余,便会哼唱起鼓舞劳动热情的山歌,这就是“采茶歌”的由来。这些山歌逐渐演化为民间小戏,由于表演形式多为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因此被称为“三角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风格逐渐形成,形成了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一流派中又有不同的地方腔调。其表演风格欢快诙谐,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从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历经了几个阶段。最初,采茶歌只唱小调,每句只有四句唱词,形式简单而生动活泼。随着发展,采茶歌由小曲组成“采茶歌联唱”,并融入了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成为元宵灯彩行列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采茶灯”主要唱调为“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等,表演形式由集体歌舞向采茶戏的雏型转变。
明朝时期,赣南安远县的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以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从“采茶灯”中分出两位女角扮演大姐、二姐,留一个丑角作为队首,形成了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形式。这些表演逐渐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茶等细节,丑角扮演干哥卖茶,节目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的演出形式成为了采茶戏的雏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的“茶篮灯”不断丰富内容,出现了反映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由于这些剧目多以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且未使用管弦伴奏,因此统称为“采茶戏”。采茶戏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音乐唱腔充满民歌风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抚州采茶戏是临川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抚州采茶戏是在茶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茶灯戏的繁荣在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采用抚州地方方言,唱民间曲调,演民间喜闻乐见之事,因而群众基础广泛,传播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