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6: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0:08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这一定义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 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竞争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说“偏见”,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异,浮于现象,总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依凭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以偏概全”的论说和观点。偏见的圈子既狭小又自私,人也多爱在此打转。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谁都逃脱不了曾经有或现在有或未来有——偏见。 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见的因素。在现实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响人们相互间微妙关系和产生偏见的前提,或用一些间接的途径得知或根据某种资料了解或道听途说,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确凿的证据,从而发表个人的意见,万然没有考虑自己所存的偏见,也无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就是在偏见性地看问题,偏见性地办事和处理对待事物。 偏见,人皆有之,世界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范围内为自己缩小和减少偏见。正如人们所希望和应该努力做到的,以防范偏见带来的危害。在如今“三个文明”的开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善人们的面貌。评价、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环境和一个问题,虽受着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种身心状况的影响,但生活中的人们心态、境遇、认知和情绪等都将随事物的发展而日趋美好。狭隘、偏见、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担子,一头挑着狭隘,一头挑起自私,不是轻松的人生旅程。偏见常使人误入歧途,回报给人们的是痛苦和烦恼。 正因如此,我们尽可能少些偏见,减些苦恼。由于情感的因素,偏见在当今社会里,尤其是爱情与金钱造成的见解,更是激烈加剧。一些强加于人的偏见,附庸于权势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种品质和行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备或类似这种品质和行为,以此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使乡土观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团体情感和上下关系等都是滋生偏见的心理土壤。它们各具哲理,是偏见生长的基因。 无论人们怎样贬斥偏见,偏见也总不被人们舍弃,不过,偏见成为高见的“道理”,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