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0: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2 11:44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即"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广泛的联合。"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并创办了《抗战文艺》,积极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在武汉建立,该机构主要由进步文艺工作者组成,对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艺运动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第三厅的演剧队,足迹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地区,为抗日文艺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武汉失陷,抗战形势剧变,一度热烈广泛的抗战文艺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显得较为沉寂。此时,抗战文艺运动内部出现了一个显著现象: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在文艺思想和理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关于文艺是否应服务于抗日战争,以及如何避免战争初期作品的公式化,引发了"与抗战无关"的争议。接着,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被日本报刊翻译,引发了关于文艺作品能否揭露抗战阵营内部问题的讨论。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发动"皖南事变",对进步文艺活动进行了更加严密的压制,抗战文艺运动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如此,在艰难的环境下,"文协"及其各地分会仍坚持活动,如桂林的戏剧活动。第三厅经过改组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继续推动进步的文化活动,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并未放弃抵抗与坚持。
抗日战争时期以宣传民族救亡、抗击侵略为中心内容的文艺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发生很大变化。战争初期,文艺界出现热烈而广泛的抗战文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