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9: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02:53
明命帝以其深厚的汉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而闻名,尤其崇尚儒学,将孔孟之道奉为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在他的领导下,越南各地的文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主持盛大的孔子祭典,以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明命帝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规定越南儿童在七八岁时入塾学习,塾师首先要教授《忠经》和《孝经》,以及朱熹的《小学集注》和四书。接着,学生们会研读五经。1835年,他发布诏令,大量印刷四书五经以及朱熹的《明命通宝小学集注》等儒家经典,并允许民间自由印刷和销售,从而使得这些儒家典籍在越南广泛流传。
1839年,明命帝作为属国国王,请求清朝道光皇帝向越南颁发《康熙字典》,旨在促进越南人学习汉语,同时规定教育、政府公文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汉字,禁止喃字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越南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明命帝的推动下,儒学在越南社会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和严谨的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浸润在儒家思想中。随着疆域的扩张,儒学的影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延续了16世纪后黎朝儒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越南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儒学学者,如潘清简、黎光定和郑怀德,他们的研究硕果累累,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和《大南列传》等文学和史学著作,成为了越南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明命帝的第十子阮福绵审,字仲渊,号椒园和仓山,封号从国公(后封松善王),他精通汉学,其作品在中国广受赞誉,成为越南诗人中在中国作品流传最广、声誉最高的代表。他的作品甚至被作为外交佳礼赠送给清朝大臣,彰显了儒学在越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阮福晈(Nguyễn Phúc Kiểu,1791年5月25日-1841年1月20日),越南阮朝第二代皇帝(1820年—1841年在位),年号明命,故史称明命帝。原名阮福胆,阮朝开国之君嘉隆帝阮福映第四子,后改名为阮福晈。1820年即位于顺化皇城之太和殿,册立胡氏华(Hồ Thị Hoa)为皇后,同时被中国清朝册封为越南国王。他继承父亲的治国路线,一心想将越南建设成像清朝一样的大帝国,在他治下阮朝达到鼎盛时期。1840年驾崩,庙号圣祖,谥号体天昌运至孝淳德文武明断创述大成厚宅丰功仁皇帝,葬孝陵(Hiếu Lă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