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经历了几个阶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0: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6:43
最好列成表 三次不能都称为工业*,第三次应该为科学技术*,前两次可以为工业*
第一次工业*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或者产业*。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英国是工业*的发源地。英国工业*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和措施,促进了工业*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有杰出能干的工人,也有具有发明精神的人,但这些国家缺乏发展机器工业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文化等条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
第二次工业*
第二次工业*
第二次工业*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第二次工业*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早期汽车
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开采量和提炼技术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了大约80万吨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万吨。
早期飞机
第二次工业*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二次工业*同第一次工业*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的影响可以从4个方面来说: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上述的四种发明,对第二次工业*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开始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纯粹的知识,然后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应用
第三次科技*第三次科技*
第三次科技*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这次科技*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
一、第三次科技*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首先在美国兴起。〔1〕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多元化。〔2〕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3〕
二、第三次科技*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是第四次科技*(或称“新科技*”),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第三次科技*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相比,第三次科技*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6〕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7〕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相比,第三次技术*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8〕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9〕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的重要特征。〔10〕
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11〕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的兴起。〔12〕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的助产婆。〔13〕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这个*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14〕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技术*、工业*和产业*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包括科学*、技术*和产业*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技术*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是由技术*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15〕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或产业*的先导;工业*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与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16〕
科学*、技术*和产业*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都能导致产业*。〔17〕
五、第三次科技*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扩大了世界范围的*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6:43
工业*的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蒸汽为动力,首先发生在英国,波及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称为“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阶段,电能开始普遍采用,称为“电气时代”,其重要成果由欧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业*的影响:
(积极)
1. 工业*浪潮创造了机械环的大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使人类极大地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为工业*浪潮发源地的西欧,人口增长迅速,并且大量对外移民,改变了原来的人种分布格局。
3. 工厂化生产需要聚集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不断涌现。
4. 为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核心家庭成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欧资产阶级得以最终战胜封建阶级,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6. 是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口首先摆脱了贫穷。
7.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
8. 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极因素)
10. 工业生产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11.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由于供需等矛盾而导致种种经济危机现象的发生。
12. 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开拓市场、获取原料,压迫和掠夺殖民地国家,并把人类拖进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
13. 工业生产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枯竭,并严重破环了自然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6:44
工业*有时又称产业*(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
有人认为工业*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创造了重要的*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是一般**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多次工业*”说,例如,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20世纪后半期的第三次工业*。
工业*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25年 史蒂芬孙 发明的蒸汽火车试车成功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工业*的影响:
1 .工业*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厂.
2. 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 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 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 国际*主义运动正是工业*的直接产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6:44
白酒产业十大发展趋势
http://www.innet.com.cn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白酒处在全面复兴的时期,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白酒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强者更强
白酒行业随着金六福、浏阳河红遍大江南北也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白酒大王——五粮液。五粮液的崛起又带动了大批的名酒复苏,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给了众多的中小酒厂当头一棒,做白酒成了有钱人的资本游戏。虽然暂时还无法准确估计这种寡头竞争时代到来的具体时间,但强者更强的时代迟早要到来。
白酒营销是豪门显阔的时代
现如今,如果说投2000万就想打开广州市场,那只能去忽悠外行人或者不懂酒水行业深浅的人。古绵纯、皖酒王、诸葛酿在广州的成功是抓住了历史机遇;东方喜炮、宋河等大量品牌的饮恨沙场是没有发现竞争形势的转变,导致弹尽粮绝而亡;而后期崛起的稻花香、高炉家、开口笑则是准确预估了市场形势,备足了弹药才后来居上。
还有很多白酒目前偏安一方,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但要不了多久,这种悠闲自得的农家生活就会被打破。因为,没有资本攻克不了的地方。口子窖的“盘中盘”前几年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扛着资本的大旗狼吞虎咽;而近两年的偃旗息鼓也是因为遇到了更强势的资本狙击手。
外脑当家
翻看一下白酒行业功成名就的酒厂名单,或多或少都会有外脑的身影在闪现。不是说借用外脑或是与咨询公司合作就一定会成功,而是咨询公司的介入可以为企业梳理清楚拓市思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一定的高度来为企业把脉。那种闭关锁国的思想在以后的白酒行业会越来越遭淘汰,与咨询公司合作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会成为主流趋势。
地方酒对决全国品牌
当消费越来越向名酒集中的时候,全国性名酒和地方名酒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势力范围势必会上演一幕幕决斗的好戏。
全国性名酒的推广在未来也会形成自己的重点投放或主导区域,而地方名酒在做实大本营市场的同时也会遵循边际扩张原则,实施碉堡战术推进自己的市场领地。这种对决状态未来一段时间应该长期存在,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地方名酒与地方名酒竞争加剧
地方名酒的战略要地可能是在同一个主打市场,也可能是双方的相邻市场,当自己所在市场已经运作得无法扩张时,到别人的地盘抢饭吃就成为必然。湖北酒与安微酒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微酒前几年抢攻相邻的江苏市场,湖北酒这两年争相抢攻相邻的湖南市场都是这种营销思维的体现。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地方名酒纷纷杀向那些没有地方名酒的省份,在那里安营扎寨、抢夺地盘。譬如,近几年的广东、浙江、福建等市场就成了好些地方名酒的乐土,也确实成就了不少地方名酒。
买断依然盛行
自从五粮液前两年提出瘦身计划,买断品牌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实,以后的品牌买断不仅会存在,而且还会成为地方名酒的主流。品牌买断之所以受青睐就是因为买断品牌可以跟随厂家的主导产品做市场,并更能够满足部分经销商多赚钱的心态。做地方名酒的品牌买断对买断商来说风险会小很多,因为地方名酒在本土市场本来就是非常强势的,买断的品牌放在本土销售就会非常安全。
超级运营商更加强大
金六福、福建吉马、上海海烟、陕西天驹、河南亿星等一批酒类超级运营商在未来会进一步做大做强,酒类运营商的联合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趋势。随着这些超级酒类运营商对网络掌控和优质品牌垄断经营权的进一步加剧,外来品牌在当地要想有所作为,这些超级酒类运营商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
同时,超级酒类运营商的出现会打破生产企业与经营性企业的融合,酒类运营企业在贴牌、代理逐步正规后为了摄取更多的利润会向上、向下挤占资源。譬如向上收购酒厂、向下开设酒店和名烟名酒连锁店,甚至会出现专业的品牌运营商或者品牌输出商。
查看更多:http://www.innet.com.cn/news/data!newslook.action?entityId=9699&gotourl=/news/newsinfo.jsp
参考资料:http://www.innet.com.cn/news/data!newslook.action?entityId=9699&gotourl=/news/newsinfo.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