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4 19:09
公元前三世纪至五世纪,犍陀罗地区经历了佛教的兴盛时期,尤其是阿育王时期,犍陀罗成为佛教传播的起点。起初,该国以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为主流,但后来僧众接纳了大众部的学说,大乘思想也曾在其中流行。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犍陀罗既是政治中心,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他本人也皈依佛教,推动了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
犍陀罗的文化以小乘有部教派为主,有世友、法救、胁尊者等杰出论师。在四、五世纪,世亲撰写了《俱舍论》,对繁琐的有部教义进行了整理,这部作品被视为有部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其兄无着在犍陀罗修学后,转而研习大乘空观,并影响其弟世亲由小乘向大乘转变,无着和世亲的活动使得犍陀罗地区同时奉行大乘和小乘教派。
东晋法显和宋云等人曾访问犍陀罗,赞赏其国民对佛教的虔诚。宋云的《宋云行纪》记录了他在犍陀罗的经历。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犍陀罗与中国的佛教交流日益频繁,如阇那崛多翻译的佛经即为证明。
然而,六世纪后佛教失去了王室支持,逐渐衰落,至十世纪被回教取代。《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犍陀罗国的衰败,城市荒废,人口稀少。总的来说,犍陀罗在佛教鼎盛时期,曾是小乘和大乘思想并存的重要地区,但最终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西域佛教走向了没落。
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希腊和印度的特色,早期佛像模仿希腊救世主阿波罗的形象,后又融入印度苦行主义元素,形成独特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佛教艺术如佛塔、雕刻和壁画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融合了多种文化风格。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作品如佛像、壁画和经典的编纂、翻译也十分繁荣。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西域佛教艺术和经典受到了冲击,逐渐衰落。
犍陀罗(梵 Gandhara, Gandhara, Gandha-vati ),又作健驼逻、干陀卫。 意译香行、香遍、香风。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罗国的领域,经常变迁,西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约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东北之处。西元一世纪时,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北方,渐次扩张版图,并有喀布尔河一带。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就是今天的白夏瓦地区。王去逝后,国势逐渐衰微,至寄多罗王,西迁至薄罗城,以王子留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