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19: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20:09
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的兴起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理解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一理论的基石在于英国教会学校化学教师约翰·道尔顿的贡献。道尔顿对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1806年的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是遵循定比定律,即反应物质的质量以固定的比例参与反应,否则就会剩余。
道尔顿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关系遵循倍比定律,即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总是与另一种元素成倍数变化。这促使他设想物质可能由某种最小的可数单元——原子构成。他据此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由具有特定质量的原子组成,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而化合物则是由组成元素的原子结合形成的“复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尽管道尔顿的原子论具有科学依据,但它在面对盖·吕萨克1809年的新实验发现时,遇到了挑战。盖·吕萨克观察到,在同温同压下,参与气体反应的体积总是按简单整数比变化,这与道尔顿的原子论似乎有所冲突。盖·吕萨克设想,如果所有气体在相同体积中包含相同数量的原子,或许能解释气体反应定律,但这也对道尔顿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
道尔顿原子理论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的。道尔顿原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单一的,独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同类原子的属性也是一致的。道尔顿原子理论,是人类第一次依据科学实验的证据,成系统的阐述了微观物质世界,是人类对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飞跃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