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13: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5:30
后梁取代唐朝后,在开平元年五月,出于不愿沿用唐朝旧名的心理,将文思院更名为乾文院。然而,这次改名并无实质意义,仅是名称上的变动,职能并未改变,反而造成了一些混乱。不久后,在开平三年十一月,文思院又恢复了原称。五代时期的文思院仍设在皇宫内,不过文思院使的职位由宦官转为士人担任。后唐庄宗时期,宦官权力大增,包括文思院使在内,都受到重用。庄宗去世后,唐明宗即位,抑制宦官,文思院使职位又改为由武臣执掌,如朱弘昭这样的武将担任文思使,开创了宋代文思使武臣任职的先例。
五代后期,文思院的记载逐渐减少,可能已停止设置。直至太平兴国三年,文思院再次设立,隶属于少府监。宋代文思院的职官设置中,监官主要由京朝官、使副及内侍充任,还有专门的监门官。尽管名义上归少府监管辖,但文思院仍保留着内廷机构的痕迹。北宋时期,政府试图消除这一特性,如熙宁三年的诏令规定,文思院监官由文臣和武臣担任,内侍不再任职。然而,这一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内侍充任文思院职官的旧制在崇宁三年又有所恢复。
关于文思院的监官人数,起初是上、下界各二员,后来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增加至各三员,以应对文思院事务的繁重。监门官负责门禁管理和物品出入,因文思院分上下界,所以设二员。随着南宋的到来,文思院经历了合并和再分界,以及部门归属的变化,监官的选任也反映了文思院地位的升降。宋代文思院的下属作坊众多,总计42作,且有吏职和巡防兵士的配合。尽管设有文思使,但实际管理权通常掌握在监官手中,直到南宋绍兴六年才设置了提辖官,真正掌管文思院事务。
文思院是唐后期设置的一个制作机构,并为五代两宋时期所沿置。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文思院的性质、职能和职官设置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文献记载非常之少,所以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