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0:22
胃癌前病变是消化内科的流行语。包括胃镜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这个病理学名词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需要明确
胃癌前病变是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有了萎缩性胃炎不一定会肠化和异型增生,但是一旦出现肠化和异型增生,则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是明确成立的。
第二,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
通过粘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11.3),但在肠型胃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结肠型化生发生的年龄较小肠型化生为晚,而且均位于较重的小肠化生灶中。两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结肠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肠型化生逐渐加重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三,异型增生
胃粘膜上皮的异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可不经过个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因此,它不同于单纯性增生及肿瘤性增生。单纯性增生只有细胞的过度生长,而无细胞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表现;肿瘤性增生则为细胞的自主性生长且伴有细胞的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应该说异型增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期病变。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发生于胃小凹上皮等处。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即轻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异型增生病变;中度是指异型化较为明显,接近胃癌的“临界性病变”;重度是指异型化更为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但良性的轻度异型改变与临界性异型增生,以及恶性异型病变之间常是逐渐移行、转化的过程,有时难以明确划分。
近年来的研究对异型增生进行了进一步分类,按照组织来源可分为:
1、腺瘤型异型增生:来源于肠型上皮,起于粘膜浅层,癌变后为高分化腺癌;
2、隐窝型异型增生:起源于隐窝,癌变后为中分化或高分化腺癌;
3、再生型异型增生:见于粘膜缺损部的再生上皮,癌变后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
异型增生是一动态过程,可以由轻度向重度发展,但也可以保持不变或逆转,而重度异型增生则不易逆转,可以发展成胃癌。因此,对重度异型增生应予及早处理。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有:
1、轻度异型增生:轻度异型增生是粘膜对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常出现于溃疡边缘,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性胃病等,分型上多为再生型。这类病变,大多属可逆性范畴,无需定期随访。
2、中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比较明显,既可以出现于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现于癌旁粘膜。虽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长期保持原状,但有的可演变加重升级,故需作定期的胃镜随访。
3、重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明显,有时与粘膜内高分化癌不易鉴别。这种病变主要见于腺瘤样息肉,癌周粘膜,偶尔就在瘤灶本身,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只有很少机会回复降级,故应做近期胃镜活检复查和密切随访观察,如疑为癌,应手术治疗,包括胃镜下息肉摘除或激光烧灼、碎片样息肉切除和外科切除等。
胃癌前病变并不可怕,肠化和异型增生要发展成胃癌,需要走很长的路。大约不会超过5的患者,才会转变为胃癌,5是统计学的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几乎不会发生,这是有统计学依据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肠化和异型增生是非常安全的,不必要引起过多的焦虑和担心。
另外胃镜下肉眼下和病理诊断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由于肉眼看到的和病理的视野不同,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但是病理诊断是很小的一个地方,其他地方要靠胃镜诊断。一个胃里,不会所有的地方病变都一样,有的地方萎缩,有的地方不萎缩,很常见。但是肠化和异型增生的地方一定是已经开始萎缩了。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