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8:4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0:46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在样式,“有意味”,按贝尔的解释是指有审美趣味的,能唤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这一观点在西方风行半个多世纪,甚至被某些人誉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比贝尔更具有权威性影响的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赞同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各种艺术类型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就在于那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普遍存在。它就是艺术的本质。相比起贝尔的理论,苏姗·朗格关于艺术本质的见解或许更全面也更具有说服力。
附一例文:
百花:形式与文学的神语
2010-11-15 02:34: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维柯《新科学》写道:“《日耳曼尼亚志》说,他们听到太阳在夜里从西到东穿过海的声音,而且听到过天神……”,读到这里,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古人的天地人神四维时空中,时间、过程、声音是一种同构关系,“倾听”是先民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曾几何时,我们已不再“倾听”,却开始 “倾诉”、“控诉”,甚至“征服了”。于是,天地远人而去,神也逃遁无踪,人似乎成为主宰。但其实人早已异化为非人了。看看我们当下的文学,那种轻薄、轻狂、无知、狂妄、低级趣味,真是到了让人无法呼吸的地步。
当下的中国文学不再生长,它们成为作家手中邀名逐利的工具。天地人神,人居其一,优秀的作家只是“倾听者”而已,是一个通天人之际的管道而已。为什么近代西方能出现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而我们的当代文学只配做社会学研究的材料?我想,西方文化里哲学教育的积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富有想象力,艺术感觉极其敏感,看到生活一点点,就能想起许多。一个人立在大地,其实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或被大家忽视的时间空间在。可我们的作家只看见了“人”,而根本看不到或想不到时空。没有形而上学能力,没有完整的天地人神思维,只把个人膨胀得如宇宙一样大,怎么能写出好作品?而我们的文学*也只以数量、杂志级别估量作家作品,作家也用数量、销量、杂志级别来度量自己,呜呼,我们只有说哀哉了。
美国学者洛德在《故事的歌手》里指出,在一个人学会聆听的时候,一种节奏和韵律模式就不可救药地笼罩了他的一生。所以我们阅读《秦腔》,虽名“秦腔”,小说里面也“贴”了好多秦腔曲子,但整部作品却与秦腔关系不大,不仅说内容,更主要是指小说的形式,从结构、语言、节奏、韵律看。因为童年的贾平凹就没有听过多少秦腔,陕南,尤其商洛地区,并不时兴秦腔,或者说秦腔不如关中正宗而深入。而《白鹿原》没有挂“秦腔”的招牌,可整部小说却笼罩在秦腔之中,密不透风,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部秦腔,演绎了白鹿原上五十多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白鹿原》的成功,得益于陈忠实的关中童年体验。可惜的是,由于陈忠实后来的所谓“文化”教育,强加了他许多东西,而缺失的“某些”教育,却让他丧失了许多东西。比如,他的语言,就显得生硬芜杂,与白鹿原并不合拍;又如人物塑造如朱夫子,就不像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人物。
沈亚丹《寂静的声音》里说:“诗歌的发生更大程度不是依赖于具体的词语,而是根植于一种节奏。自我的情感最初被体验,所能自觉到的也不是词语,而是一种强烈的但又难以言说的节奏,那是一种几乎伴随成长经验和语言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模式。”其实,何止诗歌,文学概莫能外。我们读《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把一条顿河与两岸草原写活了,多少年过去了,虽没有再读,但却愈来愈清晰,甚至都能听到顿河的声音,嗅到草原的清香,搅得你根本无法安静。而格里高利、阿克西妮亚等等人物也时常撞到你心中,揪得你的心难受。我们早忘了它的细节、语言、人物对话,但那种节奏、韵律却一直响在你耳旁。巴别尔的《骑兵军》却是另一种形式,一种非常短促却尖锐的节奏——那是骑兵的节奏。而我们的作家却只记住了西方大师的某个开头如何如何,某个细节怎么漂亮,学习模仿唯恐不及,而根本不顾及自己笔下的人物、环境。
沈亚丹研究指出,形式先于那些具体的文学,它的存在是抽象的,也是幽暗不明的,它的出现需要特定的感观体验触发,世界由此被体验和感知。学者肖驰曰:“律诗的形式体现着中古以来中国文人一种对宇宙人生的至深、潜意识中的信念。”沈亚丹进一步认为,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形式具有本体论意义,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不同的艺术门类。因为内容只能通过形式得以呈现。所以,李白的生命律动只能用古风才能元气淋漓,而杜甫的沉郁顿挫也只有用律诗才能成就“诗圣”的英名。
试想,在杭州西湖吼秦腔,会是什么感觉?身处田田荷叶里,只有越剧、昆曲,从生命深处流出,欲唱秦腔口难开,因为根本没有那种生命的冲动。文学形式渗透于文学的各个层面,首先是语音的音乐性组合,体现为文学中的声韵;其次,是通过语义揭示的神韵流动的生命空间;最终归于寂静,进入老子“大音希声”的境界。文学形式最本质的意义,就是对生命本体的观照。形式感对作家非常关键,因为它是一种生命感,一种生理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是残酷的。文学艺术总是要求其承担者付出生存的代价。当你找到那种形式,那种血肉相连的形式,如果还想表达出来,那是拿生命在透支啊。而能做到用艺术滋养生命的又有几人呢?
真正的大家,作品中都贯注着音乐的律动,鲁迅文章的音乐性,已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他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个个不同,众体皆备,即便小说之内,也以形式的奇特独异多样而称誉世界。在他那里,没有流水线产品,没有自我重复。鲁迅为什么“不悔少作”,因为它们都是他生命的律动,生长的年轮,是心灵真实的流露。四大名著为何成为名著,研究它们的“形式”,答案也在里面了。看这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麦家的《暗算》其实就是技术产品而已,技术尚且过得去,或算得上熟练工人,但“生命”却是没有多少的,完全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已。
中国当代文学没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遗忘了形式,他们的书写不是自己生命的歌哭,只是在生产流水线产品,文学早成了工具,成为“器”。
没有生命的植物不是植物,是柴草。
没有生命的文学不是文学,是技术产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0:47
文学形式,形式本是是指用什么方式表达文学,再细一点,是用什么方法表达你想说的意思,
例如:古代的诗文很多类型,七言五律,现代有现代诗,只是白话文的长短句,表达不用要压韵。这是一种古代诗体的表达方式到了现代,为了发展需要而形式上出现的白话文诗(形式)。说白了是一种文学中文字载体为适应时代而发生的变化。
文学形式现在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一种为了表达意思而使用手法、方法等手段来艺术化的表现文字,只是比较抽象、广泛一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0:47
精神性
写意性
写实性
指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