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7: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8:45
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说,古人们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居然有十种敬称,而自己称呼自己也有十种谦称,那么,都有哪些称呼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敬称”也叫“尊称”,表示自己对对方很尊敬客气的态度,主要有以下这些敬称:
1、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称关羽为“武圣”等等。“圣”也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2、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等。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称皇帝。
3、皇太子、亲王的敬称一般也是:殿下。
4、将军的敬称:麾下。
5、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使节称节下;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也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6、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的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对方父亲:令尊;对方母亲:令堂;对方的女儿:令爱。
尊,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对方父母:尊上,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对方:贤家,对方的儿子:贤郎、贤侄。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为仁公等。
7、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文人" (《论语》 )。唐朝以后,丈、女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8、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则是:卿或爱卿。
10、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古人的十种谦称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古代帝王的谦称有:孤、寡。
2、古代官吏的谦称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古人称自己一方亲属朋友的谦称有“家”、“舍”, “家”是称比自己辈分大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
“舍”是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年幼亲属,前者如寒舍,后者如舍妹等。
4、读书人的谦称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备;不才、不肖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用于自己的谦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6、晚辈、地位低的人对尊长者谦称是:在下。
7、老人的谦称有老朽、老夫、老汉等。
8、女子的谦称是:妾。
9、老和尚的谦称是:老衲、
10、国君对其他国的谦称是:寡君。
那么,古人为什么自己谦称用“我”呢?古人在社交和公共场合一般不敢自称“我”,因为这样会被大家认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官僚们已不习惯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谦卑,更喜欢称自己为“下官”。
唐朝时,人们虽然开放,但在相互交往时依然不好意思称自己为“我” ,而是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则更进一步,官僚们都喜欢称自己为“卑职”,百姓们更愿意用“晚生”来指代自己。
当然,凡事也都是有例外存在的,宋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位姓许的人,他为人很傲慢,无论面对谁都不用谦称,而是用“我”自称,这在当时居然引起了轰动。可见在当时,自称“我”是一件多么常见的事情。这个故事也说明古人一般都不会自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