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0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0:32
自1930年代起,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修正华生早期过于极端的观点。他们强调个体行为反应并非仅受刺激直接驱使,而是中间变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这些中间变量包括个体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它们在决定行为时扮演着实际的角色,其中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是动机,如性驱力、饥饿感以及对安全的需求。这些生理驱动力促使个体采取行动。另一方面,认知变量则涉及到个体的能力,比如对象知觉和运动技能等,它们在行为决策中起到认知导向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中还存在着一个激进分支,以斯金纳为代表,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设计“斯金纳箱”进行实验。箱内设有杠杆,压下杠杆后会提供食物作为强化物。实验中的饥饿老鼠开始时随机探索,偶然压杠杆获得食物后,这种行为频率显著增加。斯金纳将这种通过操作环境以获得强化的行为模式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强化物是驱动学习和行为改变的重要手段,强化训练是解释生物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总的来说,新行为主义理论不仅关注刺激与行为的直接联系,还深入探讨了个体内部状态对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强化物在行为塑造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理论为理解个体学习和行为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