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0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1:46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赫尔坚信,生物的适应性行为本质上是物理而非心理的。他追求的科学目标是建立一条从微观电子质子运动到宏观目的性行为(包括理性行为和道德行为)的连续逻辑链。赫尔深受欧几里得和牛顿演绎系统的影响,将其构建成一种普遍且形式化的行为系统,即假设-演绎系统。这个系统以假设为起点,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通过与经验事实的验证来调整或淘汰假设。
赫尔的理论体系包含一套精细的公设和定律,从刺激变量出发,如强化次数、诱因剥夺、刺激强度和奖赏量等,这些因素影响行为反应。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的中介变量:首先,习惯强度是强化次数的函数;其次,内驱力受驱动状态如诱因剥夺影响;再者,刺激强度动力机制与刺激强度相关,诱因强化则与奖赏量相连。第二层次的反应势能是第一层次变量的组合,概括化的反应势能与泛化习惯强度有关,总抑制势能则考虑反应抑制和条件抑制。最终,反应变量表现为可度量的行为特征,如反应时间、反应强度等。
赫尔致力于将心理学量化,他的学习理论曾占据西方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他的重要著作包括《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1943)和《一种行为体系:关于个体有机体的行为导论》(1952),这些作品标志着他对行为科学的深远影响。
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