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0:05
公元762年,在繁华的广州港上,有着一艘来自大食的商船缓缓靠岸,紧接着在众多惊讶的商人眼中,从船上走下来一位中年人呢,之间这人身着西域服装,但是却长着一副汉人的脸。而此时这位中年人却是热泪盈眶的,根本不在乎周围的诧异眼光,只是低声说了一句:我回来了。这个人就是杜环,一位唐朝的旅行家,离开了家乡长达12年之久,而此时他终于是回家了。
杜环是谁?
杜环,京兆(今西安市)万年人,是当朝宰相杜佑(735~812年)的族子,辈分虽小,但比杜佑年长。同大多唐朝文人一样,年轻的杜环充满着忠君报国的热血,于是他怀着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想法,远离繁华的长安,前往遥远的西域,跟随安西都护府的都护高仙芝征伐各国。
而当时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军队先在小勃律一战中击败吐蕃,而后又接连打败石国(西域一古国)和突骑施,一是名声大噪,因此这支唐朝军队在西域各国中,可谓是无敌的存在,所以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杜环在高仙芝麾下担任什么军职,但是有这样的家族背景和无敌的军队,杜环来到高仙芝麾下,自然是被照顾的对象,毕竟谁也不敢让这位少爷上前线打仗。
然而骄兵必败的道理又一次应验了,随意攻击各国敛财,让唐军大出风头的同时,也埋下了怛(音同达)逻斯失败的隐患,更为杜环被俘成为旅行家埋下伏笔。
怛逻斯战败,杜环被俘
仙芝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玄宗天宝十年 (公元751年),唐朝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率军讨伐石国 (今塔什干一带),石国立即向大食求援,随后大食军前往救援,于但逻斯 (塔拉兹)邀击唐军,战斗异常激烈。然而这时高仙芝的盟军——葛逻禄临阵倒戈,导致唐军战败。
对于此次战败的原因,首先要知道当时的大食可是西方新崛起,且不逊色与大唐的大国,无敌的唐军自然轻视对手,其次是唐朝将领高仙芝的为人狡诈,之前在灭石国的时候,他先约和,后突袭的作风实在让盟友和对手所不齿,因此突骑施才会叛变。
战败的高仙芝成功突围才免于被擒,但是万余名唐朝军人却被大食军俘去。而在被带到大食的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市)的战俘中,除了有大量唐朝的工匠、花匠,还有一位似乎不太会打仗的文人,他便是杜环。
从战俘到旅行家
年轻的杜环本想建功立业,奈何不幸成为大食的俘虏,幸运的是大食国王并没有下令杀害这些战俘,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让他们向大食传授先进的制造技术,比如在战俘中,有一些造纸的工匠,他们被押解到撒马尔罕,在那里开营店铺,从此纸进入了穆斯林世界。
可能是杜环的读书人身份,也可能是杜环是高级的战利品,大食的哈里发国王很欣赏他,因此在大食,杜环是作为座上宾而存在,于是在公元751年被俘后,他先被带至康国,再到阿拔斯王朝首都亚俱罗,后又跟随哈里发使团考察北非,先后在中亚、西亚、北非十余国游历和生存,而在这一路上,他默默记下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亲历亲为的生活阅读,都在回到广州后,真实地记入了《经行记》中,杜环的《经行记》里记载了很多关于当时阿拉伯世界,以及北非和红海沿岸等国的民俗、文化、地理与历史情况。这样的记录可以说在当时唐代所存的游记中是难得一见的,然而遗憾的是这本书已经丢失,但所幸的是,他族叔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中录有《经行记》的内容达1775个字。
《经行记》记载了什么内容
虽然是残存的《经行记》,但是价值极其珍贵,内容上客观地介绍了中亚、西亚等阿拉伯帝国以及北非等诸国的地理以及风土民情。
记录拔汗那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至西海,尽居土室,衣羊皮叠布,男子妇人皆著靴,妇人不饰铅粉,以青黛涂眼而已。
记录师子国(斯里兰卡):人尽胡貌、人皆儋耳布裹腰。
记录拂棘国(东罗马帝国):男子悉著素衣,妇皆服珠锦,妇饮酒,尚干饼,多工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
记录未禄国(中亚):有打球节、秋千节,其俗礼天,不食白死肉及宿肉,以香油涂发。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系银带,佩银刀。断饮酒,禁音乐。——《通典—大食—引经行记》
当然对俘虏他的大食国,更是观察的最仔细,他先是感叹这个和大唐实力相当的国家物产富饶,甚至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秀珠贝,满于市肆。然后又同情的记录下,当地的女子出门一定要遮住脸,无论贫富贵贱,一天还要做五次礼拜,并且禁止喝酒喝和音乐。
阿拉伯帝国的人民生活
呼罗珊,大概包括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等地区,是当时大食国的东方行省,也是杜环在大食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
杜环首先看到一个叫末禄国的城垒异常坚固,城门是铁的,城里有盐池,可供军民食用。末禄城郊方圆几百里之外乃是一片沙漠。城市虽然被流沙包围,但却林木繁茂,村寨连延,人口稠密。这是由于城外有一条大河——阿姆河流过,由于当地的人们挖沟渠,引河水灌溉,因此末禄城周围的农田,土质肥沃,农产品丰富,盛产红桃、李子、葡萄等水果,还盛产萝卜、蔓菁、长脚大葱、芹菜、黄瓜、茴香、葫芦、甜瓜,尤其那里产的西瓜又甜又大,十几个人才能吃光一个。
当然与其他唐人相比,杜环对古阿拉伯的人民生活最为熟悉。他首先看到的阿拉伯男子喜欢系镶银的衣带,佩带嵌银的腰带。而且他们严格遵守着伊斯兰教的戒律,不饮酒作乐,而阿拉伯女子身材修长,穿着鲜艳整洁,仪态端庄,容貌秀丽,而与唐朝人最为不同的是,阿拉伯人执法从宽,丧葬仪式从俭。
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文化
杜环十分感叹阿拉伯人对宗教的信仰文化。阿拉伯人一日五时礼天,是指穆斯林于一日之内于清晨、中午、下午(晡时)、黄昏、夜半这五个时间作祈祷,甚至阿拉伯人有一次可容下数万人同时做礼拜的大清真寺,尤其每星期五的聚礼会在大清真寺中进行,由大食王亲自领拜。那时,大食王会向前来聚礼的信众们做宣教演讲,而他演讲时,会劝导信众们要谨遵教法和戒律,不要作奸犯科,欺压良善。
当时的大食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大食王既是一国之君,又是一国最高的宗教领袖。因此,杜环是第一位将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及祈祷活动情形带回唐朝的人。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尤其造纸术西传的真实情况
《经行记》中记载了不少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内容,比如: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唐朝的纺织、造纸等技术,由被俘士兵中的工匠传入了阿拉伯国家,而且樊淑、刘泚等唐人比杜环更早的生活在大食,而且这些人大多数从事种类较多的技术劳作,尤其从事造纸劳作的,也就是说唐代的造纸技术传入到阿拉伯。
尤其阿拉伯国家之一的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特产便是纸,兴用后,一度取代了埃及的草纸以及旧用皮纸,其都城撒马尔罕造纸业建立后,因为有技术熟练的唐朝工匠操作,所造纸张精良,销路扩大,甚至传至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显而易见,是唐朝文化对阿拉伯文化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
阿拉伯帝国的城市经济
杜环还看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城市经济发展。首先因为阿拉伯地区沙漠居多,所以城市多建在绿洲之中,加之阿拉伯世界当时已经成为了东西文化与贸易的中转站,因此大食的城市商业也极为发达,《经行记》载: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
另外对于交通工具而言,唐人喜欢用马车拉货,而阿拉伯人则惯用骆驼拉车,而这种骆驼体型小而精悍,一天走上百里路也不会疲劳。另外阿拉伯还有一种大鸵鸟,四尺多高,它的脚趾像骆驼蹄子,能骑到鸵鸟背上,至少可以走出五六里路,所以由于便利的交通工具,阿拉伯国家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与城之间贸易频繁。
回到广州港,这位旅行家踩着故乡的土地,不禁感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只是此时的大唐早已是物是人非,在他出征时还是顶峰,回来时却已位于安史之乱的末期,而他甚至不知道,他曾寄予梦想的安西都护府,此时却带领着少数城镇在与吐蕃和回鹘顽强抵抗,而作为盛唐的余音,他们注定难以持久。
结语
杜环作为唐朝军人,从战俘到旅行家的十余年,他见证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以及盛唐的衰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战争虽然危害社会,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就杜环而言,游历阿拉伯帝国10余个国家,成为8世纪行程最远,且见识最广的旅行家,所写的《经行记》虽然残存,但是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大家对阿拉伯帝国国家经济、科技、宗教等认知和了解,然而这位旅行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从海上归家的行程,会在600年之后因七下西洋的郑和而名扬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