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1:2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1:54
戊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维新是现代化的意思,变法则是改革的意思。戊戌运动的参与者,想通过改革使中国由古代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变法失败了,没有达到目的;但它的意义并没有因失败而丧失。它是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那是使人眼花缭乱的103天。知识分子纷纷上书,皇帝频频下诏,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从京师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做官的路子要变了。过去一千多年,熟读四书,会写八股文,会做格律诗,就有可能当个大大小小的官。以后不行了,要变了,考试不再注重古书上的经义,要考如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策论了。
读书的地方要变成洋学堂。书的内容也得变。圣经贤传将被新的教科书所代替。新课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些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洋书”,从令*开眼界的自然科学,到地理,历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
办学堂!办工厂!造机器!修铁路!架电线!开银行!发钞票!练新军!行将出现多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东西,它们统统来自西方!连种地也得用西方的新发明新办法!
朝廷也要学西方!好多冠冕堂皇的衙门要“即行裁撤”。办理学政,农政,工政,商政,邮政,路政,矿政等各方面事务的新机构将逐一设立。要办农会,商会,甚至还要开西方式的洋报馆!还要象西方那样,“伸民权",“开议院”!
这些新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全是从西方来的。过去闭关锁国,坐井观天,总以为中国天下第一。后来,西洋人来做生意,传教,互相有了来往,也有了纠纷。中国和他们打了许多交道,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打了几十年仗,才知道自己处处不如人,堂堂的*王国,其实比那些所谓“蛮夷”“番邦”落后得多。中国要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向西方学习。不变法,不学西方,死路一条。
最痛苦的教训来自日本。中国从来没有把这个东洋国家放在眼里过。四年前的甲午战争,日本把中国打得落花流水,究其原因,是他们变了法,改掉了以华为师的千年老规矩,开始实行以西化为内容的维新。可见问题不在东方西方。落后的东方,只要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把自己*的旧制度改掉,建立西方式的新制度,将来也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于是一部份最敏感的知识分子联名上书,请求变法维新。光绪皇帝下了“明定国是”的上谕,相当客气地批驳了墨守旧章的保守派,比较明确地肯定了主张“博采西学”的维新派。维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似乎大有希望,可惜,只轰轰烈烈了一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所支持的保守势力压下去了。维新派被打散了。谭嗣同等被杀头,尽管没有哪一位天子下旨给他们“平反”过,在人民的心目中,是慈禧亲手把这六位君子送上了永垂不朽的神坛,使他们从此成为改革的象征。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作为一个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的开端,它是永存的。戊戌志士们提出的许多异端邪说,只要无损于皇太后(即无损于“中学为体”的那个 “体”)的利益,或先或后,都公开地或者悄悄地合法化了。当初*和出卖维新的头面人物们,包括袁世凯在内,后来也纷纷宣布“咸与维新”,标榜自己本来就是领导时代潮流的先进分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形势比谁都强,连超权威的慈禧皇太后也挡它不住。戊戌以来的一百年,尽管阻碍重重,中国人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始终没有断绝,这个过程依然存在着,在困难中挣扎着,曲折地发展着,任谁也扼杀不了它。
孙中山总结的三个问题和迄今的进展要使中国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必须转上新的轨道。戊戌变法的志士们提出了好多建议。他们看准了非学西方不可,可惜对西方知道得不太多。在风气初开的时候,那是无法避免,不可苛求的。
对中西都有深入研究的孙中山,是康梁以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影响也远远超出前人。他在浩如烟海的问题堆中理出了头绪。他认为,中国存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要问题。这是一个视野宽阔,含义深刻的结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先后缔造了以此为纲领的兴中会同盟会和*。在孙中山的感召和推动下进行的辛亥*,把中华帝制即采取君主形式的*制度扫进了垃圾堆。可惜,在同其他形式的**制度继续展开斗争时,他溘然长逝了。“*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赍志以殁,没有看到主义的实现。
的作用,有的成为徒有其名的摆设,有的扭曲变形,异化成为相反的或莫名其妙的东西。反正,如果不肯跨越民主这个门槛,绝对不可能进入现代社会。
这些简单的道理,在所有现代国家里,早已进入和浸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言而喻的公理。可惜,在中国,即使在已经去世的那些非常杰出的领袖人物中间,也不一定大家都把民主看成阳光和空气。
比方说,*对民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一定很看重。他平生的得意之笔是带兵和打仗。打仗,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死,没有民主可言。至于带兵,讲讲民主作风以维系团结是需要的,把民主作为军队的根本制度加以实施是断然不可以的。须知军队的根本制度是上级命令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根本关系是我命令,你服从。*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直到晚年,*还再三再四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老百姓都能象中国人民*那样“一切行动听指挥”。他希望把全国的老百姓统统组织在省、地、县、社、队的等级之中,如同军、师、团、营、连那样,如同公、侯、伯、子、男那样。他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上级命令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得心应手指挥如意的关系。他以为,依靠这种命令和服从的关系,既然已经*了蒋介石,*了刘少奇*,当然也可以超英赶美,跑步进入*主义,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作为统帅的*,太热中于军队内部的官兵关系了,相形之下,他对一般社会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相当生疏。他不了解战时军事*跟平时建设*之间的根本区别,更不了解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他很懂:没有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即使有*有炮,也不成其为能征惯战的军队;他不懂:没有*自由民主,即使有了电脑,也不成其为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
*的经历,和*差不多。有一点不同:邓年轻时,在法兰西住过,那里是博爱平等自由和民主*理论的故乡。可惜这段短暂的时光,没有使人道思想和民主意识在他心里留下深刻的痕迹。邓和毛一样,是一位坚强果断的领袖。领袖在取得领导权以前,需要人民支持,也爱讲民主。掌握领导权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成为如何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了。归根结底,千百万人民的愿望体现于一个领袖的意志之中,因此,领袖可以听取人民的建议,人民必须执行领袖的意志。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实现领导的,他当然赞成,否则,他反对,不喜欢,至少是嫌它麻烦。对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竞选办法,三权分立,他没有兴趣,因为有一条非常务实的理由:那一套东西麻烦,扯皮,没有效率,办不成事情,不能学,没有用!该办什么,不该办什么,领袖已经定下来了。人民的作用是替领袖办事情。对办事情来说,真正有用的是命令和服从,民主除了添麻烦以外,能有什么用处呢?
是的,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惟有领袖是负有领导一切使命的人。对于领导一切的人来说,执行统一意志才是“大道理”,什么*,自由,平等,民主,统统都是“小道理”。“小道理”得服从“大道理”。下级不服从上级,行吗!
能够领导一切的公仆只有个把人,而受人领导的主人却是成千成万成亿成兆的中国人。后者的需要和前者并不相同,至少不完全相同。问题在于,中国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到底要不要民主?如果老百姓不想做主人,自愿放弃民主,那当然可以按照*的志趣,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歌声中,把官兵之间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继续全力移植到十二亿老百姓中去,大可不必实行民主那种老扯皮很麻烦的制度。反之,要是老百姓要民主,那就得来真的,从民主这个门槛上迈过去。
中国人要民主近五十年来,先后有两种很流行的理论。
先是有一种理论说,中国人不应该搞*自由平等民主那一套,因为它们姓资不姓无,中国已经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不应该倒退,倒退是反*的。
后来又有一种理论说,西方那些被《世界v人v权v宣言》和《联合国v人v权v公约》肯定下来的规范,也许不姓资,但是,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当务之急,应当慢慢来,中国经济太落后,不应该超前,超前是脱离实际的,不符合中国特色。
两种理论,立论针锋相对,结论殊途同归。先后持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的,其实是同一学派的自家人。他们群起而转移阵地的事实表明,姓资姓无的旧理论在全世界面前坍了台,只好放弃。至于眼下的新理论能否成立,中国人是否落后到自愿不要民主的程度,民主是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看看历史,看看现实,就清楚了。
中国经济确实落后,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比美国低得多,这是事实。但是,一百年来中国人为民主而斗争的历史,同样也是事实。两个方面的事实合在一起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既要起来解决民生问题,也要起来解决民权问题,既不愿饥寒交迫,也不愿做奴隶。蒋介石主政的时候,五四运动的时候,辛亥*的时候,戊戌变法的时候,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难道比现在高吗?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要求“兴民权”,岂不更是大大“超前”了吗?八十多年前的辛亥*,推翻帝制,建立*,岂不更加没有“中国特色”了吗?五四运动把德先生请到中国来,是不是也请错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风起云涌的“反*,要民主”的学生运动,到底符合不符合当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如果至今还轮不到实施民主*,那么,当年的慈禧皇太后和袁世凯蒋介石等等,岂不统统成了中国最最从实际出发的大*家了吗?整整一部中国现代史到底该改写成什么模样才能自圆其说呢?
似乎1949是研究历史和评价民主的一条分界线:1949年以前,中国人是要民主的,中国人如饥似渴前赴后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英勇斗争是正确的,——这一点,大概大大小小哪一位理论家都不好出面否认。成为问题的是1949年以后。按照这些理论家的理论,似乎中国一解放,中国人就变了,从此不要民主了;民主的性质似乎也变了,从此不再具有*的属性了,如不打上资产阶级的印记,至少犯了不符合中国特色的错误。好像只有把民主打入另册,才算站稳了无产阶级立场。
不过,这种评价,若非有意歪曲,起码出于无知。中国*党的领袖*先生并不这样认为。请听半个世纪以前,有两位先生,一位是无产阶级的*领袖*,另一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进行的一场历史性的谈话。
*诸君能不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上那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政怠宦成”的周期律的支配,不蹈历史的覆辙?(“政怠宦成”是句古话, “宦成”意思是“当了官”、“掌了权”,“政怠”意思是“不争气”、“拆烂污”。所以把这四个字翻成现代白话,意思是“一旦当官,大权在握,就不争气了,拆烂污了”。)
毛先生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由此可见,毛先生认为,在*党执政以后,民主不但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反而是能够鞭策*党自强不息的法宝。倘想绕开民主这条新路,改走不民主的老路,*党的生命和活力就不可能保持。如果出现“政怠宦成”的情况,对*党来说才是真正的悲剧!除非理论家们能把*驳倒,否则两者必居其一:要么走民主的新路,要么重蹈历史覆辙。理论家们如此怕民主,惟独不怕“不争气”,不怕“拆烂污”,不怕受“政怠宦成”周期律的支配,原来他们“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就是这种东西!
*一辈子说过不知道多少话,他的话和别人的话一样,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有的话颠倒黑白(如关于文化大*的伟大理论等等),有的话反复无常(如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辉指示等等),但是这个用民主来对付“政怠宦成” 的设想,无疑是非常可贵的,确实应该载入*思想科学体系的宝库,学而时习之,始终不渝地发扬光大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1:54
按照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其近代化有两种方式:一是
通过疾风骤雨式的*来实现
而是:
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
中国近代史上对资本主义最先尝试的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单是它却没有实现。
戊戌变法时资产阶改良主义的一次尝试,因为它是第一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其次,戊戌变法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是有利于本主义发展的,在者维新派的思想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再再次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最后,为新派的改革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对封建主义的,而中国当时楚在九民主主义*阶段,放封建是历史任务,所以他的法案封建性说明它是近代化的开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1:54
现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工业文明的发展才代表现代化,所以不是戊戌变法。而且戊戌变法失败了,无论如何都不会作为起点,只能作为改革的借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1:55
洋务运动才是近代化的起点。戊戌不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1:56
应该是洋务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