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攻秦,为什么楚国总是第一个离开战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9 16:3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14:24
战国历史,众说纷纭,合纵连横,兵革不休。
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对各个诸侯国之间关系最完美的诠释。
今日歃血为盟的伙伴,明天就可能变成兵戈相向的敌人,在那个年代,战争似乎不需要借口,有时候鸡毛蒜皮的一件小事,就可以引起诸侯国之间的一场大战。
秦国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的强大引起了山东诸侯深深的忌惮。
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单独收拾山东六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绰绰有余,就连最能抗衡秦国的赵国,也经长平一役,彻底伤了元气,失去了抵抗强秦的资本。
虽然六国衰弱,但如果联合起来,其力量也不容小觑,正所谓团结力量大,山东诸侯的合纵攻秦,也着实给了秦国不小的压力,那么山东诸侯国真正联合起来的次数有几次呢?
纵观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山东诸侯合纵攻秦的次数仅仅只有五次。
5次合纵抗秦,2次主动逃跑,楚国是六国中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山东诸侯这5次的合纵攻秦,其中第一次第五次,楚国表现最不像话。
第一次:公孙衍合纵攻秦。
公元前318年,被张仪逼走离开秦国的公孙衍,为了报复张仪,积极奔走在山东诸侯国之间,细说强秦的威胁,首次提出合纵抗秦的理念,这让秦国为之震颤,也让山东诸侯国为之兴奋。
于是在公孙衍的积极奔走下,由楚国作为纵约长,由魏国、楚国、赵国、韩国、燕国,另外还有一个义渠国组成的一张大网,咆哮着撒向了西部强秦,秦国这下慌了。
但是秦国总是不缺能打仗的将军,此时秦国就出了两个不得了的人才,司马错和樗里疾,这次公孙衍合纵攻秦率军抵抗的就是樗里疾,他分析了联军的弱点,决定采取各个击破。
秦国决定拿身为纵约长的楚国开刀,秦军的主动出击,虽然没有给楚国重创,但是着实让楚国吓了一跳,本来就怯场的楚怀王二话不说,带领楚国军队跑了,纵约长都跑了,这还打什么劲,在公孙衍暴跳如雷大骂楚怀王的情况下,这次合纵也以这种闹剧收场了。
第二次:孟尝君合纵攻秦。
公元前298年,差点被秦国砍了头的孟尝君为了报复秦国,联合齐国、韩国、魏国,向秦国发起了进攻,此战中齐将匡章,率领联军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联军取得了一次大胜。
可以说这次孟尝君合纵攻秦掌握的时机非常好,因为此时的秦国刚结束内乱没多久(秦昭襄王继位初期,宣太后一派对秦国朝堂威胁秦王位的王族子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大清洗),但是孟尝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灭了秦国,也只是为了找回自己的面子,这次合纵攻秦虽取得了胜利,但也并未伤及秦国根本。
第三次:苏秦合纵攻秦。
苏秦作为最有名气的纵横家,其实他和张仪并不是一个年代的,他的成名几乎比张仪晚了一个时代,这里暂不论,但是苏秦拉起齐、赵、魏、韩、燕合纵的大旗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一年是公元前287年。
只是这次合纵抗秦并没有真正地打起来,苏秦的目的也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秦国在联军的威胁下,象征性地割了几座城池,取消了帝号,结果联军掉头就去攻打齐国去了,几乎把齐国给灭了。
第四次:信陵君合纵攻秦。
公元前247年,秦国加紧了对魏国的进攻,信陵君从赵国回到魏国抵抗强秦,顺带着找来了赵、楚、燕、韩的支援,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把秦国打回了函谷关以西。
这次合纵攻秦,让信陵君名震天下,但是由于联军进攻速度太快,后续的粮草接应不上,再加上五国之间的矛盾重重,此次合纵的军队也止步于函谷关,让人唏嘘不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14:28
因为楚国的目光短浅,总是为了些小利益而放弃联盟,并且自以为自己实力强大,不需要依靠其他国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14:23
因为楚国距离秦国最近,而且地盘很大,很容易撤离。
合纵攻秦,为什么楚国总是第一个离开战场?
这次合纵攻秦,让信陵君名震天下,但是由于联军进攻速度太快,后续的粮草接应不上,再加上五国之间的矛盾重重,此次合纵的军队也止步于函谷关,让人唏嘘不已。
合纵攻秦之战
同样的道理,魏国和韩国在商鞅变法后,可谓屡次遭到秦国的进攻,不仅损兵折将,更丢失了大片的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燕国和楚国虽然派出了兵马,但是,这两个诸侯国因为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小,所以在合纵攻秦之战中更偏向于出工不出力。因此,在笔者看来,不是...
长平之战时秦国损失惨重,楚国为何不趁机攻打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个:在经历房陵,鄢郢战役之后,楚国失去了长江中游,汉域水流的控制权,国力外强中干了。全国上下都弥漫着对秦的恐惧,无心谈攻秦。第二个:长平之战交战之时,秦国款待赵国使者,使其对外宣称秦赵已经联合。秦国和赵国两者是当时最强的两大国了,如果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国...
曾经扫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一再的败在项羽的楚军手下?
你看邯郸之战是在秦军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下赵国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邯郸之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赵国上下团结。赵国同样用反间计除掉了秦国的战神白起。在外交上,外求魏国、楚国救援结成合纵,联合韩国、齐国、燕国孤立秦国。在邯郸之战爆发之时,韩国乘机攻打秦军,使得秦军无力驰援围攻邯郸的秦军。而...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最重要的原因,古代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函谷关离韩国魏国的实际统治区域都不远,粮食运输上成本低有优势,附近更是有着魏国敖仓这种天下名仓,所以选择函谷关作为攻击前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战国时期,山东诸侯的隆隆战车要想进去关内,必须从函谷关进去。当时的造船技术肯定是不行的,战车数十万...
...有几次合纵连横的战事?六国合纵抗秦声势浩荡,为何最终还是不敌秦国...
当秦国从中作梗的诡计得逞时,其他国家便发生了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这两国甚至会兵戎相见。 地形原因,六个国家很难团结在同一阵线,战国时期,这七个国家涉及的领土非常宽泛,而在国与国的交界处,更是存在非常多的矛盾,因此要想这六个国家团结在同一战线上是有非常多的困难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不是楚国统一天下
楚国由盛转衰是在楚怀王时期。 起初,秦楚还延续着春秋以来的盟友关系。 两国当年为了抗晋而合作,后来又饱受称霸的魏国打击。 楚国精心备战数年,先败魏,再攻齐,后又与秦、齐会盟,形势一片大好。 当魏国组织合纵攻秦时,楚怀王君臣认为这是个遏制秦国崛起的好机会,于是加入合纵。 不料,这是噩梦的开始。 五国...
楚国领导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攻伐秦国却惨遭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各国参加伐秦的效果不一、动机不纯,五国联军内部结构中间有无法缓解的矛盾,在同盟军中,楚国与魏国,魏国与赵国都有领土问题,这些国家仅仅迫不得已秦国的压力才临时在一起的,根本无法成为真正的合纵同盟国;而且在与秦国的战场上,各诸侯王各自为营,都是有求合...
山东六国五次联合攻打秦国的过程中有几次失败几次胜利?
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中,联军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楚国和燕国坐观成败,没有出力,另一方面则是魏国、韩国、赵国之间缺乏配合,没有及时互相支援。第二次合纵攻秦:胜利 第二次合纵攻秦发生于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此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按照介绍,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
五国伐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动机不纯导致的吗?
合纵连横策略使秦楚分道扬镳 进入战国时期,魏惠王“王道秩序”的失败,拉开了合纵连横的序幕;合纵连横策略兴起于,五国合纵攻秦的十年期间,正是楚怀王即位之初的十年,横的一头为秦,纵的一头为楚,秦将“连横”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利器,而楚将“合纵”作为获得主导权的途径,合纵连横中秦楚关系变化的转折点是襄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