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撮泡法饮茶文化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20: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0:20
明清时期,中国的饮茶文化经历了一场革新,从繁复的龙团凤饼茶转向了更为简便的散茶撮泡法。这一变革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负担,废止了龙团茶的制作,允许茶农采集芽茶进贡。这一贡茶制度的改革,直接推动了撮泡法的普及,使其成为明代主流的泡茶方式。
尽管明代的泡茶法相比唐人煮茶和宋人点茶更为便捷,但仍需要一定的技巧。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详细记载了撮泡法的要点。首先,要求水温极高,使用坚木炭煮沸,避免烟气污染茶汤。其次,选择瓷器或紫砂壶杯,以小为佳,既能保持香气,又不易散失。泡茶前需确保器具干燥清洁,每天晨起用沸水洗涤,晾干后妥善存放。
泡茶步骤包括:先精确称量茶叶,水烧开后迅速投入壶中,先注少量水润茶,再注满壶。第二次注水采用“重投”,即高冲,增强茶汤的浓度。对于绿茶,一般冲泡三次,每次的口感和香气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茶饮艺术的层次感。
日本茶人冈仓天心将这种撮泡法分别称为“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和“茶的自然派”,形象地概括了从煎煮到撮泡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