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括词历史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3: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21:47
在词学研究的领域中,普遍的看法是,在櫽括词的出现之前,诗歌界并未见证此类独特的文体形式。罗先生在其著作《宋词杂体》(《两小山斋论集》第139页)中提到,櫽括体在杂体诗中并不常见,而在词作中则相对普遍。事实上,宋代櫽括词的诞生之前,杂体诗中并未明确标注出属于櫽括体的诗篇。
然而,如同任何新文体的孕育,早在櫽括词诞生之前,诗歌史上已经透露出一些相似性质的创作。例如,《全唐诗》中收录了同谷子的《五子之歌》,这首诗以讽喻时政的方式,展现了早期诗歌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类似櫽括体的特质。这种诗作虽未直接冠以櫽括体之名,但其形式和内容的处理方式,无疑为后来的櫽括词提供了某种创作灵感和雏形。
因此,可以认为,尽管宋代之前没有明确的櫽括体概念,但诗歌历史中的一些作品,如《五子之歌》,已经为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奠定了基础,预示了櫽括词的潜在发展和演变。这种演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由前人的创作和创新逐渐累积而成的。
扩展资料
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櫽括体”。常用字库中无此字,帮又作“隐括”“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櫽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櫽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
隐括词的历史渊源
)的确,在宋代櫽括词出现之前, 杂体诗中并无明确标明櫽括体的。不过,在新文体诞生之前,总有一些萌芽或者一些潜在发展因素。櫽括词也是这样,在此之前,诗歌史上已经有相似性质的作品出现了。如《全唐诗》录有同谷子的《五子之歌》以讽时政:
隐括词历史渊源
在词学研究的领域中,普遍的看法是,在櫽括词的出现之前,诗歌界并未见证此类独特的文体形式。罗先生在其著作《宋词杂体》(《两小山斋论集》第139页)中提到,櫽括体在杂体诗中并不常见,而在词作中则相对普遍。事实上,宋代櫽括词的诞生之前,杂体诗中并未明确标注出属于櫽括体的诗篇。然而,...
隐括的近义词
9、采用隐括形式象征词艺上求新求变,但难以为继,不利将词推进至新高度。10、英汉语言均渊源于古代,但在现代语用中又有十分多见的语言隐括现象。11、他的这部小说完全是根据别人的作品隐括而来。隐括的诗句:1、稍加隐括《宴瑶池 宴瑶池本名八声甘州,乐府八声甘州》2、隐括须法度《灯下学书偶成》...
儒林外史 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
诗歌鉴赏练习(1)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
渊源怎么造句
40、英汉语言均渊源于古代,但在现代语用中又有十分多见的语言隐括现象。41、本文即尝试从乐府诗传统及乐府文化的角度入手,去探究鲍照乐府雅俗兼具风格的的产生渊源,深刻内涵及深远影响。42、另一方面沿着中国壁画艺术历史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永乐宫壁画的历史渊源。43、联省自治的勃兴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
谁能说一下《儒林外史》在文化上的意义
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湖、...
急急急!!求教关于送别的著名古典诗词,对联等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45]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
儒林外史故事简介
还高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约一百二十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