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14:52
从文体内部渊源看,櫽括词的出现与宋代诗词曲化的潮流紧密相关。然而,探究其名称的词源,宋人使用"櫽括"这一术语的原因并不清晰。"櫽括"一词来源于《荀子·大略篇》和《韩诗外传》等古籍,最初是指矫正弯曲木材的工具,"櫽"意为度量,"括"则有矫正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裁》中将"櫽括"引申为文学创作中的矫正和剪裁,但这个词在宋代词中的含义可能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非原义的直接沿用。
除了内部文体改革,櫽括词的兴起可能与唐宋士子应对科举考试的“帖括”形式有关。唐代明经科考试中,考生通过“帖括”形式记忆*,以应对帖经考试。宋代科举中,出现了各种“括”,如策括和论括,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对内容进行概括和编撰,如杜佑《通典》中提及的帖括法,就是将难记的*简化为诗赋歌诀。这种“索幽隐为诗赋”的做法与词的櫽括体在性质上相似,都是对经典文学的改编和缩写,反映出科举考试风气对文学形式演变的直接影响。
总的来说,櫽括词的形成,不仅受到诗歌曲化的文体变革影响,也深受科举考试内容摘要形式的推动,特别是“帖括”风气的广泛流传,使得词的櫽括体成为对经典文学的一种独特解读和创新表达。这种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櫽括体”。常用字库中无此字,帮又作“隐括”“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櫽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櫽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