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5 0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5 14:47
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由美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MargaretRood在50年代创立。Rood治疗脑损伤病人的主要方法是在皮肤的某些特殊区域施加温和的机械刺激或表面热刺激,并按照个体的发育顺序,通过应用某些动作的作用引出有目的的反应。她把神经生理学和动作发育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如儿童脑瘫、成人偏瘫以及其他有运动控制障碍的病人。Rood一生致力于临床治疗和教学,极少著书,因此,文献中关于Rood技术的记载,主要由她的一些学生所介绍。
一、理论基础
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Rood认为肌肉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协同收缩,但有些在“轻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而另一些则在“重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
(1)感觉刺激要适当: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治疗必须根据病人个体的发育水平,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所获得的反射性肌肉反应又可以用来发展脊髓以上中枢对这些反应的控制能力。
(2)完成的动作要有目的:利用病人对动作的有目的反应,诱导出皮质下中枢的动作模式。根据治疗目的,使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相互协调。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促进或抑制相应的肌肉,不同肌群协调地完成这一动作。大脑皮质并不控制单一肌肉,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最终的目的:“捡起书”,而不是躯体及四肢关节肌肉的动作本身。动作中的感觉是掌握这一动作的基础,有助于反射性地诱发出对运动的控制。虽然有目的的运动对某些重症病人不太理想(难以诱发出这种反应),但这种方式的确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躯干、上肢或下肢近端的治疗。
(3)注重感觉运动的反应: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应当是有目的的反应,也应当是可重复的。
2、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Rood认为,从个体发育的规律来说,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一般是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先尺侧偏斜、后桡侧偏斜;最后是旋转。
3、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Rood将个体运动控制的发育水平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而完成。例如,新生儿四肢的活动。
(2)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这是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的基助。
(3)远端固定,近端活动:例如,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
(4)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例如,行走、爬行、手的使用等。
4、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Rood根据个体发育规律总结出8个运动模式(图)。
(1)仰卧屈曲模式:表现为仰卧位时躯体屈曲,双侧对称,交叉支配(图1)。
(2)转体或滚动模式:表现为同侧上、下肢屈曲,转动或滚动身体(图2)
(3)俯卧伸展模式:俯卧位时,颈、躯干、肩、髋、膝伸展,身体中心位于胸10水平,这种姿势最稳定,但在伸肌张力高的病人应避免应用此模式(图3)。
(4)颈肌协同收缩模式;俯卧位时能抗重力抬头,这是促进头部控制的模式(图4)。
(5)俯卧屈肘模式:俯卧位,肩前屈,屈肘负重,这是伸展脊柱的模式(图5)。
(6)手膝位支撑模式:当颈和上肢已经能保持稳定时,可用这一体位,以促进发展下肢与躯干的协同收缩。支撑时由静态到动态,支撑点由多到少。例如,先双侧手膝着地,然后抬起一个或二个支撑点(一手或一膝),最后发展到爬行(图6)。
(7)站立:先双下肢站立不动,然后,单腿站立,再重心转移(图7)
(8)行走:是站立的技巧阶段,包括支撑、抬腿、摆动、足跟着地等(图8)。
个体发育顺序的运动模式:仰卧屈曲;转体或滚动;俯卧伸展;颈肌协同收缩;俯卧屈肘;手膝位支撑;站立;行走。
二、基本技术与方法
(一)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1、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快速刷擦是指用软毛刷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作3~5秒的来回刷动,也可以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刺激,如30秒后无反应,可以重复3~5次。轻触摸是指用轻手法触摸手指或脚趾间的背地皮肤、手掌或足底部,以引出受刺激肢体的回缩反应,对这些部位的反复刺激则可引起交叉性反射性伸肌反应。
2、温度刺激常用冰来刺激,因冰具有与快速刷擦和触摸相同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将冰放在局部3~5秒,然后擦干,可以引起与快速刷擦相同的效应。由于冰可引起交感神经的保护性反应(血管收缩),因此应避免在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刺激。用冰快速刺激手掌与足底或手指与足趾之间背侧皮肤时,可以引起与轻触摸相同的效应---反射性回缩,当出现回缩反应时应对运动的肢体适当加阻为,以提高刺激效果。
3、牵拉肌肉快速、轻微地牵拉肌肉,可以引起肌肉收现这种作用即刻可见。牵拉内收肌群或屈肌群,可以促进该群肌肉而抑制其拮抗肌群;牵拉手或足的内部肌肉可引起邻近固定肌的协同收缩。例如,用力抓握可以牵拉手部的内在肌,如果这一动作在负重体位下进行(肘、膝跪位),则可以促进固定肘、膝肌群的收缩。
4、轻叩肌腱或肌腹可以产生与快速牵拉相同的效应。
5、挤压挤压肌腹可引起与牵拉肌梭相伺的牵张反应;用力挤压关节,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因此,各种支撑位,例如,仰卧位屈髋、屈膝的桥式体位,屈肘俯卧位,手膝4点跪位,站立位时拾起一个或二个肢体而使患侧肢体负重等。都可以产生类似的效应。对骨突处加压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向作用,例如,在跟骨外侧加压,可促进踝背伸肌,抑制小腿三头肌,产生踝背伸动作;在跟骨内侧加压则相反。
6、特殊感觉刺激Rood常选用一些特殊的感觉刺激来促进或抑制肌冉。例如,听觉和视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促进作用,节奏舒缓的音乐具有抑制作用;治疗者说话的音调和语气可以影响病人的行为;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可以产生促进效应。
(二)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1、挤压轻微的挤压关节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a、挤压肩部b、c加压肌腱
(1)挤压肩部:在治疗偏瘫病人疼痛肩时,治疗者可以托住其肘部,使上肢外展,然后把上臂向肩胛盂方向轻轻地推,使肱骨头进入关节窝,并保持片刻,可以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图a)。
(2)轻压背部。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时,挤压背部骶棘肌可以放松全身肌肉。例如,病人俯卧位,治疗者双手交替由颈后部开始从上而下轻压脊柱两侧肌肉,直至骶尾部,一般3―5分钟后可出现肌肉的放松效应。
(3)加压肌腱:当手的屈肌腱痉挛或挛缩时,在手的屈肌腱上持续加压可引起该肌肉的放松(图b、e)。
2、牵拉持续牵拉或将已经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置数分钟、数天甚至数周,可以抑制或减轻痉挛。例如,对屈肌明显痉挛的病人,可用系列夹板或石膏托使痉挛的屈肌处于延长的位置持续牵拉数周,然后再更换新的夹板或托使肌腱保持较长状态。
(三)临床应用应用Rood技术时要根据病人运动障碍的性质和程度,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迟缓性瘫痪对于迟缓性瘫痪,应采取快速、较强的刺激以诱发肌肉的运动,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快速刷擦:在关键性的肌肉或主动肌群的皮肤区域上快速刷擦。
(2)整体运动:通过肢体的整体运动来促进肌肉无力部位收缩。
(3)刺激骨端:适当地在骨端处敲打、快速冰敷和震动。
(4)诱发肌肉收缩:固定肢体运端,在肢体近端施加压力和阻力来诱发深部肌肉的活动。
2、痉挛性瘫痪对痉挛性瘫痪,应采取缓慢、较轻的刺激以抑制肌肉的异常运动,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轻刷擦;对痉挛性瘫痪肌群的拮抗肌轻轻刷擦,以此来诱发关键肌肉的反应。
(2)缓慢牵拉:利用缓慢牵张来降低颈部和腰部的伸肌,肩胛带回缩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
(3)重复收缩:通过非抗阻性重复收缩来降低肩部和髋部肌群的痉挛(图)。
(4)肢体负重。可以将病人放置在负重体位上,通过负重时的挤压和加压来刺激关节的力学感受器,促进姿势的稳定。例如,为了降低上肢痉挛,促进前臂和手部的负重能力,肱骨头在关节盂内的位置必须正确,不能内收和内旋;同样,对下肢负重,髋关节必须处于中立位,没有屈曲和内收。
(5)个体模式:可以根据前面所介绍的发育规律,按照个体所需选择适当的模式。例如,如果伸肌张力增高应避免使用。
3、吞咽和发音障碍主要是诱发肌肉反应,可以在局部采取比较强的刺激,方法如下:
①轻刷上嘴唇、面部和咽喉部,避免刺激下颌。口腔下部。
②用冰刺激嘴唇和面部,用冰擦下颌部的前面。
③抗阻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