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2 0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08:35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特定基因的突变和编码的蛋白异常有关。目前,NCL的8个分型中有6种亚型已发现基因异常,这些异常基因主要编码两类蛋白:溶酶体蛋白酶和膜蛋白。例如,CLN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p32,其突变导致编码的棕榈酰蛋白硫脂酶(PPTT1)异常,这种突变特征表现为嗜锇性颗粒沉积,PPTT1基因也是青少年型NCL的致病基因。CLN2基因在11p15区,突变影响胃蛋白酶抑制素不敏感的溶酶体肽酶(TPPl)的编码。CLN3基因在16p12,突变涉及一种跨膜蛋白Battenin,功能不明。CLN2可能编码一种膜蛋白,而CLN6位于15q21-23,其编码蛋白的特性尚不清楚。CLN8的基因位于8p23,可能编码一种286氨基酸的跨膜蛋白。
生化研究显示,CLN1缺乏溶酶体酶棕榈酰蛋白硫脂酶,而CLN2则存在三肽酰肽酶。CLN1和CLN2的沉积物中分别含有鞘脂活性蛋白和线粒体ATP合成酶C亚单位。CLN3至CLN8的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线粒体ATP合成酶C亚单位,它在细胞内的沉积可能与溶酶体酶的正常分解代谢受阻有关。在NCL的青少年型中,虽然肌肉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可能未明显改变,但线粒体ATP合成酶C亚单位的异常积累可能通过代偿机制,如泛素溶酶体外蛋白降解系统,来维持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the 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ˉnoses,NCLs)是一组儿童常见的进行性神经元变性疾病群,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疾病群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快速的视力恶化,癫痫发作,进行性智力障碍,运动失调和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