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02:3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8:26
这个问题修正以下,论语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和悱,朱熹的解释比较清楚:“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其实这也是孔老先生教学的一个经验,只有当学生心理想弄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再去启发他,这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现代语解释“愤”字,也就是“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8:27
“愤”,意思是心里想弄明白而未能弄明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8:27
三个成语:有感而发,知耻后勇,举一反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8:26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8:28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朱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