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02: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06:42
孔子在其著作《论语-述而》中阐述了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时机和方法。他说:“在学生尚未感到困惑,即‘不愤’的时候,不宜急于开导他们。只有当他们内心有所触动,却无法准确表达,即‘不悱’之时,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如果他们仅能理解一个方面,却无法推及其余,那么就不宜继续深入,因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味着他们尚未具备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宋代的学者朱熹进一步解析了孔子的这一观点,他解释说,‘愤’是指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却未能完全领悟的状态,而‘悱’则描绘了他们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表情。‘启’,指的是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的思路;‘发’,则是指帮助他们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促进理解和掌握。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教学过程的细致洞察,他强调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思考进程,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