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1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31
在药物*反应的世界里,抗原或半抗原的性质、进入体内的途径、作用部位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是引起不同组织改变和临床症状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Gell与Coombs氏结合了实验与临床证据,将*反应分为四个类型。这一体系被广泛接受,并且同样适用于药物引起的*反应。下面,我们将对这四个类型进行简要概述:
类型I即发型反应,也称为过敏症型反应,主要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个体中。参与反应的抗体是IgE。当敏感个体的B淋巴细胞被某种抗原刺激后,会逐渐增生转化为浆细胞,并分泌IgE抗体。IgE抗体能够与皮肤、鼻、咽、声带及支气管黏膜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白细胞表面结合,从而使机体致敏。在接触抗原后,尽管有一个潜伏期,但一旦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抗原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酶,导致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慢反应物质(SRA-S)等药理活性物质。同时,血浆激肽形成酶会使血浆蛋白形成血浆激肽。这些活性物质对靶组织的作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多形核白细胞从血管迁移并聚集于组织内、嗜酸性白细胞集聚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类型II细胞毒型反应,涉及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或固定在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的结合。在补体或某些单核细胞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结合会导致病理性损伤。司眠脲引发的紫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司眠脲进入体内后附着于血小板上形成药物与血小板的结合物,这种结合物具有抗原性。B细胞受到结合物的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产生IgG与IgM抗体。再次使用该药物时,结合物与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使血小板溶解,或通过血清的调理作用促使吞噬细胞吞噬结合物,导致血小板减少。这种机制同样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与白细胞减少。某些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如药疹,也可能与这种机制相关。
类型III血管炎型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反应,参与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或IgM。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特性决定了其清除过程。当抗体多于抗原时,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当抗原多于抗体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易被清除。反应过程包括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器官的基底膜或血管壁、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集聚、吞噬复合物后释放溶酶体酶,这些酶作用导致血管及邻近组织损害,同时引起组织胺等物质释放,加剧局部水肿和炎症。不溶性复合物未被清除时,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性血管炎,称为Arthus现象。
类型IV迟发型反应,又称结核菌素型反应,是一种细胞介导的反应,不涉及抗体。机体的T淋巴细胞与抗原初次接触后分化、繁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致敏。再次接触抗原时,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反应释放多种淋巴细胞介质,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迁移抑制因子、淋巴毒素、皮肤反应因子、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这些介质导致吞噬细胞在反应部位聚集,破坏抗原或含有抗原的靶细胞,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皮肤反应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综上所述,这四种类型的*反应是免疫学分类的产物,但临床实际出现的反应往往包含两种或以上类型,例如荨麻疹型反应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作为血清病型反应的一部分。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患者可能伴有肝、肾病变和白细胞减少症。药物*反应与免疫应答一样,可以引发Gell and Coomb分类中的各种反应。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可能引发包括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反应在内的多种反应。
药物*反应又称之为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剂量无线性关系,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消失,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