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5: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5 09:10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从大小、数量和位置上还可分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单发性肝血管瘤和多发性肝血管瘤;肝左叶血管瘤和肝右叶血管瘤。我们一般所说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绵状血管瘤。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个体大小不一,大者可占满腹腔。多数小于3cm。以前认为单个居多,自从超声显像问世以来,所观察到的常为多个。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
肿瘤可出现在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肿瘤直径多小于4cm,但亦可小至几个mm,个别大至30cm。肿瘤表面呈暗红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绵状。有时血管瘤内可见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钙化。显微镜下血管瘤是一内壁为不同大小的扁平内皮细胞的血管管道构成交通的空隙网,其中含红细胞,有时可见新鲜的机化血栓。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一、临床表现
常于体格检查作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可定期观察;4cm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肝肿大,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应该治疗。肝血管瘤常含机化血栓可能反复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Glisson′s 包膜牵拉胀痛。肿块软硬不一,有不同程度的可压缩感,少数呈坚硬结节感。肿块很少自发破裂。肝功能一般正常,大血管瘤罕见的综合征为消耗性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血症.
多种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超声波显像呈典型的边缘清晰的回声增强区,可见管道通入。大血管瘤可见网状回声不均,有时可见钙化。CT造影剂增强或延迟扫描呈先有肿瘤周边过度增强,逐渐向中心填充呈等密度。MRI在SET加权像上,瘤灶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瘤灶信号显著增强且均匀升高,表现呈特征性,而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明显衰减,瘤/肝信号强度比明显增加。核素血池扫描呈明显填充现象。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剖腹探查,针刺活检常可导致严重出血故属禁忌。
那么,被确诊为肝血管瘤后如何确定是否误诊呢,这是肝血管瘤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必须经加强CT确诊,若CT仍确诊为血管瘤,那么可进行如下诊断。
2、病人若同时存在肝硬化、乙肝、AFP阳性,那么是肝癌的可能性更大,必须密切注视。
3、肝癌大部分生长迅猛,一个月内就可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就是极个别增长缓慢者,一个月内也会有30以上的增长,而肝血管瘤增长缓慢,绝大部分肝血管瘤一年内体积都不会出现增长。所以,病人被确诊为肝血管瘤后,一年内自己仍要积极复查,一般复查可这样安排(复查用B超即可)
二、治疗: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从大小、数量和位置上还可分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单发性肝血管瘤和多发性肝血管瘤;肝左叶血管瘤和肝右叶血管瘤。我们一般所说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绵状血管瘤。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个体大小不一,大者可占满腹腔。多数小于3cm。以前认为单个居多,自从超声显像问世以来,所观察到的常为多个。肝左、右叶均可发生,以右叶较多见.
肿瘤可出现在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肿瘤直径多小于4cm,但亦可小至几个mm,个别大至30cm。肿瘤表面呈暗红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绵状。有时血管瘤内可见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钙化。显微镜下血管瘤是一内壁为不同大小的扁平内皮细胞的血管管道构成交通的空隙网,其中含红细胞,有时可见新鲜的机化血栓。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