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1: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4 16:30
姚斯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美学实践的三个核心环节:文学的生产、流通与接受。接受并非简单的阅读行为,而是读者创造作品审美经验的过程,它挖掘出作品潜在的多重含义。艺术作品并非永恒不变,其存在价值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读者接受,只有在被接受的阶段,作品才真正展现出其意义。读者的接受活动受到自身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的限制,形成特定的期待水平,这既取决于文学体裁,也受以往阅读经历的影响。
期待水平的差异性是作品价值的关键,当作品与读者的期待产生审美距离时,艺术价值得以体现。接受者可分为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和文学史家。文学的社会功能通过阅读和流通,促进读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转变。艺术接受并非单纯的消费,而是包含赞同与拒绝的审美判断,审美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伊泽尔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与现实的客体之间缺乏直接关联。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通过个人体验去发现这一特性。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作品,或者调整自身的认知来标准化不确定性。这种开放性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的阅读中形成多元解读,形成丰富的情景体验。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