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9 15: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3 21:27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现象:光照下,半导体材料在不同部位之间展现出电位差,这一发现被后人称作"光生伏打效应",简称"光伏效应"。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能源转换技术奠定了基础。
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贝尔实验室的创新中,首次成功制造出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标志着光伏发电技术的诞生。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源于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打效应,当光照射半导体PN结时,光能促使电荷分布状态变化,从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形成光生电压,使PN结短路,电流随之产生。
光伏发电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太阳能电池,通过将多个电池串联并封装保护,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配合功率控制器等辅助设备,就构成了完整的光伏发电装置。这一技术的一大优点在于其地域适应性强,因为阳光普遍照射地球表面。此外,光伏发电系统还具有安全、无噪声、低污染、无需燃料、无需铺设输电线路,以及安装便捷等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
总结来说,光伏效应是指光照射下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性变化,它驱动了现代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英文名称:Photovoltaic effect。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电压过程。有了电压,就像筑高了大坝,如果两者之间连通,就会形成电流的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