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22: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0 20:20
武侠小说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
《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
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像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
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
但如果在一个*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少,当时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
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这也就给这类武士侠客们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
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
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
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
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赵*、红线和昆仑奴。赵*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
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