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1: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22:31
伊马替尼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这种抑制作用在体内外都可见,特别针对Bcr-Abl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它还能干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和干细胞因子(SCF)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由这些因子引发的细胞活动。对于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伊马替尼通过抑制带有kit突变的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显示出治疗效果。
然而,临床前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性,这可能与治疗机制的不同有关。长期使用伊马替尼后,大鼠机会性感染和猴子疟疾感染的病情可能加重,提示了潜在的副作用风险。关于致突变性,尽管在Ames test和小鼠淋巴瘤实验中未见明显基因毒性,但代谢激活时,伊马替尼表现出基因毒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Ames实验和小鼠淋巴瘤实验中显示可能具有致突变性。
在生殖毒性方面,雄性大鼠在60mg/kg剂量下(接近最大临床剂量的800mg/天),睾丸和精子质量受到影响。狗的剂量超过30mg/kg时,精子生成会减低。雌性大鼠研究中,60mg/kg剂量组的胎儿死亡率和活胎数减少,而在发育阶段,高剂量组(45mg/kg/天)可导致胎儿死亡率上升和体重降低。在大鼠的致畸性研究中,100mg/kg以上(约等于临床最大剂量的1.5倍)的剂量显示有明显的发育异常,如露脑和脑膨出等问题,而低剂量则未见此类影响。
目前,关于伊马替尼的致癌性研究尚无定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的商品名,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