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1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2 18:27
《熹平石经》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直至光和六年,耗时九年完成。据杨龙骧《洛阳记》记载,这部石经共有四十六块碑石,矗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其中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等七种儒家经典。这些碑石排列整齐,顶部覆盖瓦屋,四周设有栏杆,南边设有出入口,由河南尹专门指派吏卒进行管理。
东汉光武帝时期,设立了包括十四名博士的五经学官,他们皆为今文经学的专家。《诗经》有鲁、齐、韩三家,《易经》则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礼经》则有大小戴两派,《春秋公羊传》则有严、颜两家。原计划刻录所有十四家的章句,但因条件限制,每经仅刻录一家的核心内容,其余各家异同则在每经碑石的结尾处以校记形式列出。
《熹平石经》的碑面没有明显的纵横界格,采用的是隶书直行书写,每块碑石的行数和字数各异。碑石形状为长方形,经文自右至左排列,每经独立成篇,先表后里,每篇的小标题位于上行,大标题则在下行,占一行。根据王国维的研究,每块碑石的一面大约有35行,每行约75字,属于标准的四分体隶书,每10字相当于“建初尺”一尺左右。碑石下方设有座基,碑身稳固地插在座中。然而,《熹平石经》在完成后的第七年,不幸遭遇董卓放火烧毁洛阳宫庙,导致太学受损,石经遭受了严重破坏。
东汉和曹魏时所刻的碑石经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石经又名《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魏石经又名《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汉魏石经原并立于洛阳故城南郊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汉魏太学遗址(见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汉魏之后,石经迭遭严重破坏,原碑已不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自宋洪适在《隶释》中著录石经拓本以来,历代有人传拓收集石经残字作为校勘经文、研究文字书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