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21: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3:24
早在公元前4、5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始对人的异常心理进行初步探讨,他倾向于用物质主义观点解析心理异常,反对通过神学方式治疗,主张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寻找病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阿斯克列皮阿德斯医生首次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全”的概念,这标志着变态心理学领域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领域,研究焦点从主观的思考转向了实验,深入探究患者的内心世界,从外在表现深入到心理层面。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狂”这一病名。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更是详尽地记录了“癫狂篇”,对变态心理进行了医学描述,并提供了治疗策略。历代医家和学者不断对变态心理的成因、表现和疗法进行研究,明清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欧美关于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引入中国,朱光潜等学者开始系统评价各种学派,明确了学科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此后,学者们纷纷撰写相关著作,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
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