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7: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05
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的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祖的重要场所,遵循中国古代的“敬天法祖”传统。太庙占地广阔,约二百亩,其建筑风格华丽,天花板和廊柱装饰着精细的赤金花,展现皇家气派。大殿两侧设有十五间配殿,东侧供奉历代有功皇族神位,西侧则是异姓功臣的神位所在。大殿后方,中殿和后殿为九间大殿,中殿被称为寝殿,后殿则为祧庙,皆覆盖黄琉璃瓦的庑殿顶。周边设施还包括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古柏苍劲,树龄久远。
在金水河北岸,太庙主体建筑被内围墙环绕,南门为戟门,因其门外曾列有120杆戟而得名,带有明代建筑特色。戟门内的主体建筑包括前殿、中殿和后殿,均位于3层土字形汉白玉石台基之上。前殿是祭祀时的礼堂,原为9间,后改为11间,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四周有月台和宽敞庭院。东侧和西侧各配以15间配殿。中殿为历代帝后神位供奉地,九间宽,单檐庑殿顶,两侧各有五间配殿用于祭器存放。后殿则供奉迁出中殿的帝后神位,与中殿形式相似。中殿与后殿之间有墙相连,整体设计中,林木环绕主建筑群,以门、殿、桥、河的布局增加空间深度,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大殿高大雄伟,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四周有廊庑环绕,展现出皇家建筑的威严。
1924年,太庙曾作为和平公园开放,1950年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在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