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4: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50
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是一种原因至今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肌肉发生非特异性炎症,从而引起皮肤弥漫性水肿性红斑,肌肉疼痛无力,晚期可伴见肌肉萎缩等症状。其发病率虽不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高,但治疗更为困难,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较大,且激素较难撤除。陈湘君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益气健脾法为主治疗DM、PM,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帮助顺利递减激素,使病情稳定,现举例如下。
1、皮肌炎
毛某,女,30岁。1992年6月13日诊。因双臂、小腿、肌肉酸痛乏力1月,伴四肢大关节酸痛就诊。1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双前臂、小腿肌肉酸痛,肌力减退,四肢大关节酸痛,有多形红斑反复发作、指关节、掌指关节周围皮疹史。本院查双上肢近端及肩肌肌肉压(+),ESR32MM/H,IGM289MG/L,GPT2700U/L(40U/L),LDH 501 U/L(60―140U/L),CPK4274、92U/L(15~110U/L),―羟丁酸脱氢酶360.68U/L(65~160U/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诊为皮肌炎。根据其双臂、腿、肌肉酸痛无力,面色萎黄,舌边齿印苔薄,脉细。证属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养。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脾虚湿郁,化热化毒。配合凉血解毒之品。药用:黄芪60G,当归、川芎、白术、茯苓、肉苁蓉各12G,黄精、青风藤各30G,防风、防己、寄生各15G,杜仲12G,羌活、独活各9G,丹皮、赤芍各12G。同时配合强的松5MG,一日3次。服上药1月余,复查GPT43、5U/L,CPKL200、4U/L。仍感肩背及手臂肌肉酸痛乏力,肌力明显减低,胃纳尚可,舌苔白腻,脉细。
以健脾化湿。药用:生黄芪30G,白术、防风、防已、当归、红花各12G,薏苡仁30G,陈皮、半夏各9G,茯苓、泽泻各20G,丹参、鸡血藤各30G,蜂房12G。上方治疗2月后,肌肉酸痛明显好转,肌力增加,复查各肌酶均恢复正常,激素渐减,至1994年底停用。目前病情稳定,续服中药,门诊随访。
2、多发性肌炎
方某,女,39岁。1994年3月29日诊。多发性肌炎20年,1984年起疾病逐渐加重,长期用激素治疗。1993年因受寒后致四肢近端肌肉酸痛乏力,不能步行,用强的松60MG/D年余。来院后化验CPK372U/L,LDH103 U/L (619U/I-),GOTL434 U/L (86U/L),EKG:T波改变,偶发室早、房早。刻诊:形体消瘦,由人扶持而行,四肢乏力,肌肉萎缩,劳累后出现肌肉酸楚抖动,胃纳尚可,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紫苔薄,脉细重按无力。药用:生黄芪30G,当归12G,白芍60G,生地、熟地各12G,山茱萸9G,丹参30G,地龙15G,白术10G,薏苡仁12G,鸡血藤30G,王不留行15G,川芎20G,山药15G,西河柳30G,木瓜、菟丝子、牛膝各15G,红花10G,延胡索30G。7剂后肌肉酸痛明显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加温补脾肾之阳的巴戟肉、淫羊藿、鹿角片等,通过2年的中药治疗,强的松已减至5MG/D,病情有明显好转,恢复正常工作。1995年10月复查CPK76U/L,LDHL、2 7 U/L (76U/L),GPT283、4 U/L(17 U/L)。
3、体 会
DM、PM大多数学者将之归为痿证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而且说痿证与脏腑关系密切,治疗上要“独取阳明。”陈湘君老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则四肢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而致肢体不用,这些在中医学文献中也有着丰富的记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为主辨证治疗DM、PM,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案1患者臂腿肌肉酸痛乏力,面色萎黄,舌边齿印苔薄,脉细。此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有面色萎黄,舌边有齿印苔薄,脉细。脾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筋脉气血受阻,故见臂腿肌肉酸痛乏力。湿郁化热化毒,外溢肌表,而有多形红斑反复及掌指关节周围皮疹。治宜健脾化湿,补益气血为主,佐以凉血解毒之品。案2病程较久,脾胃气血俱虚,肌肉失养,故有四肢乏力,肌肉萎缩。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不耐久劳,多动则酸楚抖动。所以,治疗上从补益肝脾肾入手,两例患者用药后,均使症情改善,有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同时逐渐减少和停用激素,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或减少了激素的毒副反应。
由此看来,用中药辨证治疗DM、PM有较好的运用前景,应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