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22: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7:16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原有的乡村小学转型为4年制的保国民学校,每个区都设有6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为了提升县城内的教育水平,*决定在县城内设立一所规模较大的模范学校,命名为“溧阳县示范中心国民学校”,简称“示范小学”,校址选在了原节孝祠。然而,由于日寇的破坏,学校初始时设施破败,连基本的课桌椅都没有。
在这样的困境中,商会会长姜宝德发起了一次动员,号召城区商户和木行业主捐赠资金和物资。*也同意使用部分城墙砖来制作课桌椅。师生们义务劳动,共同努力,到1946年3月中旬,学校终于得以正式开学。同年5月,由*李乙飞、参议会议长姜玉书等40多位人士组成的校董会成立,他们一方面继续在县内富户中募捐,一方面派校长马效祖等人去上海,向在沪的溧阳籍工商界人士发起捐资活动。这次募捐共获得2000多元现款和一批木材,用于改善学校设施,制作了1000付课桌和25付办公桌椅,使得“示范小学”的基础得以稳固。
由于教师们的辛勤教学,“示范小学”的声誉逐渐提升,入学需求大增,原有的校舍难以满足需求。因此,1947年3月至6月,学校利用美国救济资金,在实验小学原址上扩建了38间教室。新旧校舍合并使用后,教学空间得到了显著扩充。这段期间,“示范小学”的校长职位先后由马效祖、朱歧、宗铨和扬彭祥等人担任,共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直至全国解放。
寻根溯源,溧阳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历史上的“平陵书院”,创建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地址在原溧阳县城东北隅。院内有“苍云”石巍然屹立。相傅宋丞相赵葵定居溧阳后乐晚香堂于城南,宋理宗赐他“三石”,“苍云”其一,石上篆刻“苍云”二字,传为宋高宗所书。至明孝宗弘治年间知县符观移置于行馆(平陵书院前身)。光绪28年(1902年),清*废科举行新学,“平陵书院”改名为“溧阳县高等小学堂这是我市创办学校的开始,全市仅此一所,距今已有1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