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4: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4:41
最近刚好回家了,深有体会。啥感觉呢。我高中谈恋爱根本不敢在室外约会,随便走在街上肯定会碰到我爸妈熟人。有的人从小学起就是校友,从没同班过却一直当校友到高中,加上学校少,你在街上碰到的同龄人哪怕你不知道名字,你也绝对眼熟。考上公务员简直不得了。考上211,985爸妈可以吹一辈子了。班上考上一本的一般是前十,重本的就前五,大多数是二本院校。有很多初中同学毕业后回去读师专,卫校或者技校。跟女生出去喝茶吃东西经常听到隔壁桌在八卦你认识的人的消息。除开特殊岗位,要值班或者有午班那种,其他都会回家吃饭。各种单位都会有自己的单位房而且和办公楼非常近。我爸办公室窗口可以直接看到我卧室的窗口,他自己选的,为了监督我寒暑假做作业。没有特别多的娱乐活动,每次回家我就深深感觉十分无聊,只能唱歌,看电影,吃饭,吃夜宵。再强一点就去烧烤,踏青。出了公路都是山,周围有很多小景点,农家乐。还有森林公园。我家这边唯一的河是屈原跳河的那个江,你们猜在哪。有些特产出了这块地方就没有了。五年前的房子都是单位房为主,不超过六层。现在有很多楼盘拔地而起了。没有什么企业,只有一个工业园,大家的就业方式都是事业单位,要不就是个体户,再次一点就是给别人打工。工资一般是两三千。小区里百分之八十的人我都认识。一起长大的同龄孩子更不用说了,全认识。从老城到新城的距离是步行半小时。步行可以去很多你想去的地方,超过半小时才考虑坐公交,赶时间才打的。永远不会堵车。同学聚会永远不怕找不到人。你存在感强一点的,初中高中基本年级上都会认识你。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4:48
在北京飘了十一年,来自著名大荷兰驻马店。从题主的链接可以看到,驻马店不属于三四线城市,而是五线城市。随口说说吧。我每年回一次家,每次回家,脑海里都涌现出一句话“我们都回不去了”。青春回不去,城市同样回不去了。以前上高中的时候,以为交通路口的那家鸡肉胡辣汤店是最美味的一家,每天下了早自习就骑车带着一个妹子跑去喝胡辣汤。当时就觉得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比胡辣汤更美味的早点呢?当时压根就想不到世界上真的会有咸豆腐脑和豆汁这样的神奇物种的存在。当年我以为德克士应该和肯德基麦当劳是齐名的,要不怎么最繁华的路口会有一家那么大的德克士呢?当年我以为真维斯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光听听这名字都显得挺有国际范儿的,所以我当年的衣服全是一水的真维斯。这个认知直到看了黄渤的“班尼路”……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坑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4:40
小县城的惬意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朋友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轻松」。上班的单位离家步行只有不到十分钟,晨里,或是提一袋豆浆,或是点一碗鸭肉粉,一边感受晨白的清冷,一边用热汤滋养寒胃,悠悠然不知梦回何处。晨跑的大爷大白褂肩上搭着,并不会湿漉漉的贴出那一生的劳苦,清洁的阿姨或三或两的聚在一起,讨论着昨天傍晚的家长里短。穿过县城的渠水,钓翁不用一丁点鱼食,他们都知道堤坝上的栅里,有肥土的蚯蚓,抓一把泥,便是一个日子了。若说早晨,是清冷安宁,那中午便是曝晒的死寂。除了在大道上偶尔颠簸哐当的卡车,便没有了人迹。每天的午后都是在家叹叹空调,县城充斥着一种闲适的慵懒。傍晚,临水的六峰山成了县里热闹的去处,这里常常能见到,不相识的人相互点头致意,因为每天此刻都会在这里擦肩而过,有时一天不去,这种错过,也成了一种念想。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4:41
上五休二,朝八晚五,早午两顿在单位食堂,下班和媳妇一块回家陪孩子,老爸老妈在厨房张罗饭菜,吃完一家五口出去散步,小区里全是熟人,聊聊家常,然后爸妈直接溜达回家。孩子大点,爸妈也退休了,不愁没人接孩子。平日逛个街,不遇到五个以上熟人,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本地人。平时交通都不错,节假日车满为患,寸步难移。没事呼朋唤友海边烧烤,自驾旅游,看看电影聚聚餐。个把月去趟附近的地级市带老婆孩子逛逛商场,买买穿戴。。。 反正各种休闲,尤其是全家在一起吃晚饭,那感觉,所谓天伦之乐吧。 至于留在家的原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没方,就不远游了。我很欣赏我同学中很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我也佩服他们的能力,但我不向往他们的生活。 恩,就这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4:42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生活的节奏非常慢。我清晰地记得,父母每天中午11:45下班,买菜回家做饭给我吃。吃完饭之后一般都会睡午觉。准确的说来应该是冬天不睡午觉而夏天睡。那个年代,在吉首这个城市,冬天和夏天的下午上课或上班时间还不一样。冬天的时候两点上课,而夏天的时候则是三点钟上课,这样中午给了你充分的时间去睡午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的确是太逍遥自在了。后来去上海读书,很多人嘲笑我们和很多内地城市的人中午有午睡的习惯,觉得这样的话发展太慢,我完全能够理解。这样的生活的确适合居住,适合养老,但也限制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人利用时间的效率偏低,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比沿海地区缓慢。城市很小,所以市区不管什么地方,走路即可以到。我小时候父母都是走路上下班,我妈后来买了辆自行车,上班下班我就坐在车的后座上。那是我童年无限好的回忆,记得我当时问妈妈树上的知了为什么要叫,马路为什么夏天会被晒出油(那个年头的路比较烂),为什么有这么多书要读;后来我中学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但是所有对这些事情的记忆就仿佛还在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