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公墓名人墓专题之一:新红学奠基人俞平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0: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4:50
福田公墓,一座6.66万平方米的历史长廊,南北延伸,东西对峙,绿荫环绕,严谨的围墙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墓地布局别致,北部是庄重肃穆的墓葬区,南部则是温馨怀旧的骨灰堂,新老墓区相映成趣。1987年,两栋古韵盎然的仿古建筑点缀其中,西墙如一道静默的诗篇,210米的廊柱配以水磨石座凳,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骨灰堂是公墓的中心,总面积2387平方米,可容纳3万个骨灰盒。南楼以青瓦大屋顶为标志,两层楼高,二十四间寄存室尽显古韵;北楼则以黄琉璃瓦古典建筑为特色,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三十七间寄存室,其中三十间静候着亲人的思念。六区分割,两两成组,每一区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
福田公墓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无数先贤的永恒纪念。新红学的奠基人俞平伯先生,他的名字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学术成就和深情故事,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俞平伯,生于苏州书香门第,是中国白话诗的先驱,新文*动的旗手,与胡适共同开创了新红学派。他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留下的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后人铭记。然而,这位文坛巨匠在晚年,对红学考证派的反思,却揭示出一种深沉的自我批判。他坦诚红学考证的局限,承认自己曾陷入误区,承认胡适的影响,但同时也惋惜地指出了程伟元、高鹗在保全红楼梦方面的贡献。
临终前,俞平伯先生的遗书更是揭示了他的深度反省,他将自己定位为红楼梦的“腰斩者”,对后四十回续作的质疑与肯定交织,引发后人对经典解读的重新思考。他的忏悔,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生涯的反思,也对整个红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挑战。
1990年10月15日,这位伟大的学者与世长辞,长眠在北京福田公墓的静谧之中,他的学术遗产和人生故事,将在后人心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