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诸葛亮西和诸戎,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1: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2
刘备定蜀后,诸葛亮雷厉风行的实施和贯彻了和抚的民族*。首先,利用马超同西北戎羌氐的良好关系,马超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戌羌氐的信赖,任命超为乎西将军,凉州牧,超果不负所望,很好的执行了和抚*,得到诸戎的拥戴,没有发生大的问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时,又对那里的氐羌等少数民族做了一番安抚工作,改善了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基本达到“西和诸戎”的目的.与此同时,以更大精力注意“南抚夷越—的问题。
南中,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少数民族族种既多,同汉人的联系又广泛,犬牙相交,声息相通,物产相资,有悠久的传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蜀汉的后方。它的稳定,不但关系到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也对蜀汉政权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诸葛亮坚定的实施其民族和好*——和抚*的同时。在总摄南中的“涞降都督”人选上.予以充分注意,先后任命“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华阳国志·南中志》)的邓方和胆识过人,清廉刚正的李恢为都督。他们按和抚*办事,实行廉洁*,调和了南中*,玫善了相互关系,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然而,一些蓄意制造*、妄图称王自雄的野心家,豪强地主与奴隶主贵族,趁陵战败,刘备新亡,蜀汉元气大伤之际,明目张胆的拉起大旗,“举郡称王以叛”(同上引),制造谣言,迷惑和*,裹胁下少人参力皈叛;除永昌郡外,南中回郡并皆叛乱。一时间狼烟滚滚,几乎席卷整个南中,对此,诸葛亮没有立即征讨,采取抚而不战的策略,让都扩李严书六纸,写信给反叛头子雍阍,晓以大义争取韧平解决。岂知雍阁仅答—纸,傲慢地说:“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朔有之,远人惶惑,不知所为”(《华阳国志·南中志》)。割据称王之心暴露无遗。如果所其反叛势力继续猖獗下去,不仅和抚*无法执行,更谈不上北伐曹魏,统一天下了,诸葛亮决定亲征,他的思想很明确:按马谡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不单纯靠军事征讨,而靠智力和*取胜,“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唐·裴度《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和抚思想,《三国演义》有精采的描写,传为家喻户晓的千秋佳话。致使这位夷汉咸服的蛮王孟获感激零涕,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遂同兄弟妻子宗族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曰:“丞相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平南以后,诸葛亮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相互了解,消除民族隔阂,方便夷汉交往,实施和贯彻和抚*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推行民族自治,“即其渠帅而用之”。尽量任用南中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拥护蜀汉朝廷,就用他们为各级地方官,县级县以下基本上全由他们担任,让南中各兄弟民族自己治理自己。形成了“纲纪粗定,真汉粗安?(《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稳定局面。
二、削弱大姓,夷帅的势力,消除他们赖以坐大,*割据甚至称王自雄的基础。①调整郡县。把反叛虽久、为害最烈的孟获的根据地益州郡改名建宁郡.分出建宁郡、永昌郡各一部分设置了云南郡;又分出建宁、郡各一部分设置了兴古郡;加上朱提郡,南中由蜀汉初年的四郡五十五县,增至七郡六十八县。大姓、夷帅的势力地盘被分割缩小了;(见谭良啸主编《访古话孔明》),有利朝廷的控制。②“徙其豪帅于成都”(《三国志·李恢传》),使之远离南中,无法干预南中地方事务。(3)“牧其俊杰建宁习,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华阳国志·南中志》)。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相互信任,体现了诸葛亮夷汉一家的和好民族思想。④“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同上引)的同时,推行了纳入地方军建制的大姓部曲家兵和夷汉部曲制,平时生产,战时当兵。既削弱了大姓豪强的势力,还起到不留兵而有兵可用的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和。
三、对南中地方高级官吏的人选,诸葛亮特别重视注意。如前所述,在总摄南中的降都督的人选上,先后任命能员邓方和李恢为都督,李恢卒后,以蜀汉后期名将,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的张翼为都督。翼为人刚直,持法严峻,原则性强,缺乏灵活性,未能顺其“殊俗”,夷帅刘胄趁机反叛,朝廷立即以马忠代之。马忠任职十七年,忠实地执行了和抚*,因地制宜,颐其“殊俗”。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远能尔,甚垂惠爱”。受到南中各族人民的爱戴;“卒后,南人为之立祠,水旱祷之”(《华阳国志·南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