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1:18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20 04:38
旺火来源于篝火。
旺火也叫做火塔子,河曲话叫火笼!是根据它的形状来说的。点火后,熊熊燃烧,火势很旺,预示着这家人的运气也会一年旺盛,取其意,所以叫旺火。
垒旺火的第一道工序是将方方正正的大炭块用斧刃顺纹理劈成二寸来厚的片块,再将大片敲成小片;第二道工序是垒,先找三块砖头,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南面是风口),然后将片块炭往砖头上面一层层垒,每垒上一层时,必须压住下一层的缝,以求牢固。底座是圆的,一层一层逐渐缩小,最后到了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中间空的部分填满大小长短适中的劈柴,风口上填塞豆秸之类作为引火柴。点火时,先点引火柴,然后人力扇风,使里面的劈柴着火,由劈柴再点燃炭块,这时候整个火塔子就熊熊燃烧起来了。
根据传说,远古时期,“年”和虎狼一样,是凶猛巨大的野兽,常于寒冬新春时,夜间深入村庄伤害人畜,令人叫苦连天。有一年腊月三十傍晚,年到了某个村子,恰好牧童甩鞭子,它就逃到下一个村子,又看见一个妇人晒出的红衣裳,慌忙跑了。人们就知道这个害人的家伙害怕红色和鞭声,所以每到除夕之夜就在院内点燃篝火,挂起红灯笼,通宵达旦。
其实旺火也不一定是传说中那样的由来,主要是在除旧布新时候,图个吉祥如意、喜庆热闹。晋北气候寒冷,木材匮乏,但地下的煤炭丰富,到了宋朝仁宗时,人们就开始用炭块代替木材,篝火变成旺火,关于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兴旺,来年光景红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1:46
多数人知道过春节放鞭炮,帖对联,挂灯笼等,但可能不知道春节还有“磊火笼”这个习俗。
不同地区习俗叫法不尽相同,在山西的晋西北地区,如保德县,河曲县,接壤的陕北府谷县,神木县,内蒙的准旗等周边地方统称“磊火笼”,晋北的雁北地区如怀仁,大同等称“磊旺火”,而晋中及少数晋南地方称“塔塔火”如文水县,平遥县等地。
这种习俗能形成除一些传说外,地区及人文环境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因及说法不一,试抛砖引玉
煤资源丰富
“火笼”全是用煤块磊起来的,缺煤的话也用“蜂窝煤”代之,类似篝火,但碳是主体,柴只是引子。山西有煤且多数地区相当丰富。目前主要集中在晋北,早期*十年代市县到村一直延续着。目前市县基本上没有了,这与环境治理有关。所以,在城市出生的00后基本上是不知道有这个习俗。当然与山西接壤的陕北河北北部及内蒙南部少数地区,也有一定煤资源,乡村也有类似习俗,可能非常少见,不代表没有。
磊起来的火笼多数为塔状,不规则的相对少,不管大小,农家院里一般1米左右相对多,公共场所二三米以上的相对多,最高的没有完全统计过,但早期像篮球支架那样高度的火笼也是相对常见。火笼底有一个口,放柴点火用。相对高的火笼,则一边磊,一边从中间插入柴,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全面积一起燃起来,燃的更旺。
晋剧影响
山西人喜欢看戏,乡村里都有戏台,正月时都会巡回式的演唱。早上全国各地只要有晋商的商帮落脚的地方,基本上也会有戏台的影子,听到晋剧,在外的晋商就有家的感觉。
唱戏正月相对多,天气还是相对冷,最早人们会在戏台前面生一堆火,一边看一边取暖,后生产队用上煤后,就用煤所替代,开始也就是随便放点碳,形成火笼,也是后期慢慢不断形成,并开始统一这个叫法。直到煤能正式用于个人时,火笼用于过年进入家家户户。
照亮生活
若是最初只是为了取暖的话,后期火笼在照明中也起了一定作用。早期农村是没有电,或是经常停电,过年也不例外。都是从煤油灯过度到电灯时生活才亮了。没有电的时代,过年院子里有一个火笼,那是非常开心的事,放鞭炮也方便多了。
有的人家会磊二个火笼,三十晚上点着一个,初一大清燃一个。一家人围着火笼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吹吹牛,放放炮,非常快乐。也有串门的邻居在初一相互走访,看火笼“笑”了没有,火笼燃着自然会倒的,不过忌讳这么说,用“笑”来代替更吉利。
火笼笑了,一年的希望也从此刻开始,年复一年!
火笼随着资源的耗尽,则习俗也会终止,也许需要几代人,不是当代而是未来。它会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特色。比如城市雕塑,艺术展绘画,节日的某种形式点缀来表现。
注:“知道日报春节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