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21: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6:27
在明代,定都南京时期的北京皇城制度模仿南京体制。《洪武京城图志》记载,皇城西部有“会同馆”,旁边是“乌蛮驿”。《大明会典》规定,京城内的驿馆称为“会同馆”,城外的称为“水马驿”。然而,南京作为京城时,理论上只需设置会同馆,没有记录“乌蛮驿”。据明代朝贡制度,贡使可携带特产,礼部规定时间在专门的乌蛮驿(亦称乌蛮市)进行交易,这里主要为外邦贡使和商人提供居住和贸易场所。而会同馆则负责接待外地或外邦的公干人员。
南京城的“楼馆图”显示,会同馆和乌蛮驿是相邻且独立的建筑群。搬迁至北京后,明初北平府设立燕台驿,永乐初年将其改为会同馆。正统六年,区分南北两馆,北馆有六个部分,南馆有三个部分。乌蛮市的功能延续,既是贸易场所也是接待地,直到永乐三年馆驿合并,统称会同馆。北京的会同馆建馆时间有多种说法,可能始于永乐初年至六年。
正统六年,北京修建了150间房屋,专为北方使臣设立,后来称为乌蛮驿。万历时期的《北京城宫殿之图》显示,这一区域最初被称为“乌蛮市”。北会同馆和南会同馆分别设立于不同的位置,各有其特色和历史变迁。北馆在玉河西堤,南馆则在翰林院以南,且在不同朝代有所扩建和改造。
对于建筑的格局,由于年代久远,现存资料有限,只能根据一般建筑规则推测。北会同馆六组馆舍,每组包含54间房,总计324间,而乌蛮市可能有铺房。南馆的布局类似,但有额外的铺房空间。这些推测提供了对明代会同馆空间和规模的认识,但并非确凿的考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6:28
在明代,定都南京时期的北京皇城制度模仿南京体制。《洪武京城图志》记载,皇城西部有“会同馆”,旁边是“乌蛮驿”。《大明会典》规定,京城内的驿馆称为“会同馆”,城外的称为“水马驿”。然而,南京作为京城时,理论上只需设置会同馆,没有记录“乌蛮驿”。据明代朝贡制度,贡使可携带特产,礼部规定时间在专门的乌蛮驿(亦称乌蛮市)进行交易,这里主要为外邦贡使和商人提供居住和贸易场所。而会同馆则负责接待外地或外邦的公干人员。
南京城的“楼馆图”显示,会同馆和乌蛮驿是相邻且独立的建筑群。搬迁至北京后,明初北平府设立燕台驿,永乐初年将其改为会同馆。正统六年,区分南北两馆,北馆有六个部分,南馆有三个部分。乌蛮市的功能延续,既是贸易场所也是接待地,直到永乐三年馆驿合并,统称会同馆。北京的会同馆建馆时间有多种说法,可能始于永乐初年至六年。
正统六年,北京修建了150间房屋,专为北方使臣设立,后来称为乌蛮驿。万历时期的《北京城宫殿之图》显示,这一区域最初被称为“乌蛮市”。北会同馆和南会同馆分别设立于不同的位置,各有其特色和历史变迁。北馆在玉河西堤,南馆则在翰林院以南,且在不同朝代有所扩建和改造。
对于建筑的格局,由于年代久远,现存资料有限,只能根据一般建筑规则推测。北会同馆六组馆舍,每组包含54间房,总计324间,而乌蛮市可能有铺房。南馆的布局类似,但有额外的铺房空间。这些推测提供了对明代会同馆空间和规模的认识,但并非确凿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