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在京录取的一定细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8: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8:23
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北京历年录取分数线:
2008年 664分
2007年 658分
2005年 636分
不要靠美术绘画能力,就和考其他专业一样的。只看你高考分数。
建筑系介绍: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自创系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逐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抱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观约取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系拥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1986年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风景科学与旅游管理系等四个系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面向全国招生,设有建筑学(5年制)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年制)两个本科专业,后者是新兴的建筑学学科分支,也是国内建筑院系中首创的新专业。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约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为10%左右。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
现任系主任 常青教授
一、办学思想(Idea)
同济建筑教育50余年来,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建筑师为主的,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过持续创新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训练,使学生理解建筑学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熟悉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专业问题上的质疑、判断、选择、表达、操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为那些目光深远、作风务实、专业拔尖、具有独创精神的潜在英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以期使之成为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和新领域的开拓者。
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同济建筑教育形成了符合国情、联系国际的独特教学体系和培养特色,并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在办学方针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 始终保持和发扬多元宽松的人文氛围和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
第二, 始终保持和提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发展动力;
第三, 始终保持和倡导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和面向社会的培养方向。
二、办学特色(Identity)
1、教学环境(Conditions)
(1)国际互动的联合教学机制
近年来,建筑系已将中外建筑院系联合设计教学的模式从研究生扩大到了本科生。开始实行中外教师、学生互动,课目、学分互认的合作方式,使建筑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外,院系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国内其他院系短期聘请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前来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持续营造的开放学术氛围
长期以来,院系组织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专家、学者讲座、讲坛、论坛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了平均每周三次,对教学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一杆七枝”的学科交叉背景
2003年以来,学院以建筑系新修订的低年级教学计划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系、风景旅游系和艺术设计系的相关课程系列,形成了跨4个系、7个专业的基础教学大平台和互动教学机制。
(4) 不断完善的教学服务设施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投入和努力,院系在教学新大楼、图书馆、图档馆、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等方面已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
2、师资队伍(Faculty)
建筑系现有在编教师106名,占全院教师数50%以上。在编教授24名,副教授36名,讲师4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在编教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名誉资深会士(H.F.AIA)3名。兼职教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在编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8名,在读博士生7名。获上海市级教学名师称号2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上海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获省市级以上研究、设计成果奖100余项。2003年起,建筑系设立了教师岗位公开招聘考核制度和博士生助教聘用制度。
3、新专业设置(New Program)
专业设立背景: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历史建筑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影响也在迅速增长。在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建筑院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属建筑学新兴的学科方向,并且与社会对这一领域的职业化需求相适应。实际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已形成广泛的国际性共识。
我国作为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有必要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接轨,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因而同济大学建筑系于2003年创立了我国建筑院系中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培养计划汲取欧美的经验,使学生一方面接受整体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另一方面接受一定的保护工程特殊训练,以便在毕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科研、设计和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特殊专业需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8:28
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北京历年录取分数线:
2008年 664分
2007年 658分
2005年 636分
不要靠美术绘画能力,就和考其他专业一样的。只看你高考分数。
建筑系介绍:
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自创系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逐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抱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观约取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系拥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1986年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风景科学与旅游管理系等四个系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面向全国招生,设有建筑学(5年制)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年制)两个本科专业,后者是新兴的建筑学学科分支,也是国内建筑院系中首创的新专业。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约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为10%左右。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
现任系主任 常青教授
一、办学思想(Idea)
同济建筑教育50余年来,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品格为本色,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导向,以国际学科前沿的跟踪交流为背景。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未来建筑师为主的,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过持续创新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训练,使学生理解建筑学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熟悉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专业问题上的质疑、判断、选择、表达、操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为那些目光深远、作风务实、专业拔尖、具有独创精神的潜在英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以期使之成为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和新领域的开拓者。
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同济建筑教育形成了符合国情、联系国际的独特教学体系和培养特色,并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在办学方针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 始终保持和发扬多元宽松的人文氛围和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
第二, 始终保持和提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发展动力;
第三, 始终保持和倡导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和面向社会的培养方向。
二、办学特色(Identity)
1、教学环境(Conditions)
(1)国际互动的联合教学机制
近年来,建筑系已将中外建筑院系联合设计教学的模式从研究生扩大到了本科生。开始实行中外教师、学生互动,课目、学分互认的合作方式,使建筑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外,院系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国内其他院系短期聘请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前来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持续营造的开放学术氛围
长期以来,院系组织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专家、学者讲座、讲坛、论坛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了平均每周三次,对教学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一杆七枝”的学科交叉背景
2003年以来,学院以建筑系新修订的低年级教学计划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系、风景旅游系和艺术设计系的相关课程系列,形成了跨4个系、7个专业的基础教学大平台和互动教学机制。
(4) 不断完善的教学服务设施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投入和努力,院系在教学新大楼、图书馆、图档馆、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等方面已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
2、师资队伍(Faculty)
建筑系现有在编教师106名,占全院教师数50%以上。在编教授24名,副教授36名,讲师4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1名。在编教授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名誉资深会士(H.F.AIA)3名。兼职教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在编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8名,在读博士生7名。获上海市级教学名师称号2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上海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获省市级以上研究、设计成果奖100余项。2003年起,建筑系设立了教师岗位公开招聘考核制度和博士生助教聘用制度。
3、新专业设置(New Program)
专业设立背景: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历史建筑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影响也在迅速增长。在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建筑院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属建筑学新兴的学科方向,并且与社会对这一领域的职业化需求相适应。实际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已形成广泛的国际性共识。
我国作为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有必要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接轨,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因而同济大学建筑系于2003年创立了我国建筑院系中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培养计划汲取欧美的经验,使学生一方面接受整体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另一方面接受一定的保护工程特殊训练,以便在毕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科研、设计和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特殊专业需求。